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又名連西先生,又名周元昊,因避宋英宗舊諱而改名敦頤。北宋五子之壹,朱成理學的代表人物,道州英道樓天寶(今湖南道縣)人。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學術界公認的理學鼻祖,人稱“周子”。
因為仕途,他經常搬家。他雖然收學生傳道授業,但並不跟隨弟子,有影響的人也不多。程顥和程頤以前是拜師學藝,其實是學弟。周的學術思想以儒為基礎,融道釋於壹體。提出了“無極太極”的宇宙論。
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和《通書》。後人編纂了周子全的書。
角色的生活
北宋天盛九年(公元1031),周敦頤14歲(虛歲十五歲),父親病逝。於是他和同父異母的哥哥呂敦文投靠了母親衡陽的舅舅鄭祥。1037年,鄭襄調任浙江兩省使算山草河,周敦頤隨母遷居潤州丹徒縣(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因其聰慧、仁厚、孝順,深受鄭相所愛,愛白蓮。鄭翔在家門口(現衡陽市第二中學)的西湖鳳凰山腳下建了壹座亭子,種了荷花,周敦頤在其間得道開悟。仲夏之夜,荷花盛開,清香美麗。鄭氏舊居後改為蓮溪周氏宗祠(今華南大學第壹附屬醫院)。
明朝萬歷年間(1587 ~ 1598),周子、李寬、韓愈、李時珍、朱、張騫、等都曾祭拜過石鼓書院七賢,史稱天下石鼓七賢。
他從小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胸懷大誌,學識淵博,身體力行,有古人之風範”。
由於博覽群書,周敦頤接觸到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漢代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研究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建立其先天宇宙觀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隨母親到北京,投奔叔父鄭祥。那時,他是宋仁宗龍圖閣的壹名大學生。這位大叔對周敦頤母子很好。
周敦頤二十歲的時候,他舅舅請皇上奏事,給他弄了個監國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內努力工作,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並最終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易圖說》。它提出了壹個宇宙起源的體系。
宋明理學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主要以孔孟儒學為基礎,多方面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周敦頤的立場在宋和安中都有論述:“繼孔孟之後,漢儒只學傳經。性已低語多時。”當元恭崛起時,他繼承了它,然後回到橫渠。大儒輩出,大學蓬勃發展。"
這裏所指的元恭是周敦頤,元恭原是他的謚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創始人的地位。他經常和高僧道士壹起旅行,彈琴,吟詩。
他的學識和氣度也感動了很多人追隨他。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顥和程頤。
程頤後來回憶說,年輕時因為聽了周敦頤的布道,厭倦了科舉仕途。決心學習和探索儒家的聖王之道。
周敦頤死後,隨著程顥、程頤對其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南宋時,很多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捧到了堪比孔孟的地位,認為他“功德蓋過孔孟”。因此,皇帝們尊他為倫理老師。
而周敦頤生前也確實以實際行動成就了壹代大學者的風範。他的性格和思想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景仰。
代表作:朱元璋公基,太極圖說和舒同。
周敦頤,宋代學者,是周恩來、周樹人(魯迅)、周作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