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貴陽十九中。
現在的總校舊址,解放前曾是老貴陽的唐私塾所在地;貴州近代商人華誌宏創辦的文同書店書房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校址成為貴陽市委黨校最早的校址。2065438+2005年9月,貴陽市第十九中學萬科城校區(公辦學校)正式開學,學校現為壹校兩址。
總校校址位於貴陽市唐嫣街,毗鄰花家大院(大覺精舍)、文昌閣、貴州省委工委舊址(原高家花園)、君子閣、覺遠,周邊有全敏路、永烈路、民生路、三民東路等。是貴陽文人墨客流連、先鋒和時尚人士聚集的地方。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發展、充滿智慧的人,為學生提供嚴謹的教育教學活動,始終是我們的宗旨。
全校教師包括市級特聘校長1名、特級教師1名、全國百佳教師1名、省級骨幹教師7名、市級名師4名、市級骨幹教師10名、市級教學新秀10名、市級中青年科技骨幹教師2名、區級中青年科技骨幹教師2名、市級骨幹班主任7名、區級校長2名、區級名師7名、區級學科帶頭人1名、區級班主任1名、區級骨幹教師12名。
自小升初改革以來,19名中學生在歷次中考中表現強勢,每次都名列前茅,9次達到前茅,已獲得3次中考冠軍;學生在科技、體育、藝術等活動中獲得無數榮譽;19中學生的畢業去向更是令人羨慕,大部分學生都會進入貴州壹流的高中。
2.貴陽市第十八中學。
1958,學校成立。
1988,市政府實施“小升初”改革,學生按區就近入學。同時,該校被列入首批14所重點初中之壹。
1991學校在桂陽中考中獲得第三名,在市教委初中教育質量評估中獲得壹等獎,被全國人大義務教育法檢查組組長、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海波同誌命名為“初中改革標兵”。"
1992學校被市政府列為第壹批實施義務教育標準的中學,受到市政府表彰獎勵。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奠定了物質基礎。
1993學校被列為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實施校長負責制試點學校,為鞏固“兩基”,提升“兩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營造環境。同年,學校被南明區委、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
3.貴陽十七中。
貴陽十七中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黔靈山腳下,是貴陽市第壹所設立分校的大型熱點學校。以紮實的學風、嚴謹的教風、文明的校風著稱。學校初中30個班,學生近1500人。在職教職工250余人,其中高級教師56人,中級以上教師140人,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教師多名。
十七中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培養了壹支專業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廣、學科全面、年齡結構合理、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教師隊伍,形成了水平較高、教學方法精煉、思想生動的教學風格。在基礎教學、素質教育和特長生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4.貴陽實驗二中。
到2006年,有171教職工,48個教學班,3000多名學生。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55名,國家級骨幹教師2名,省級骨幹教師12名。市級中青年骨幹教師19人。據相關資料顯示,是貴陽市名師最多的初中。
建校以來,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中心,科學管理,嚴謹管理,註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深入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探索素質教育新路子,做到“四個堅持”。
即堅持“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和學風的嚴格、科學的管理形式;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堅持教育與教學研究相結合的教改實驗,走研究型學校、科研促進教學的道路;堅持德育為主,廣泛開展課內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文化價值:學校的發展就是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與學校的發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