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差。現在壹個城市計劃用N年時間從654.38+0萬人增長到300萬人,意味著人在增加,住房不夠用。15年後,人少房多的局面越來越明顯。目前在城市老居民中,典型的家庭結構是7口人3套房,獨生子女蔚然成風。陳這壹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六十多歲的“50後”,都是獨生子女。陳二代,爸爸媽媽都是“80後”。陳三代,5歲“10後”。二十年後,陳張三代人結婚了。陳、張兩家目前14人,6套房,陳家三代最後繼承這6套房子(或者拆遷價值)。如果是官商家庭,可能有10套。第四代夫妻的孫輩,也就是“80後”,目前是四個家庭的後代* 7人=目前28人。最後只剩下三個人。4戶* 3套房子=第四代夫妻最終繼承12套房子(或者拆遷價值)。如果是官商家庭,可能有20多套。
他們不壹定會保留12的房子,但是對於城市來說,12的房子的土地不會消失。即使妳不是城市老居民,妳最終也可能繼承幾套房子(或者拆遷價值)。有的爺爺奶奶70歲左右是“40後”,所以15年後人少房多的情況會很嚴重。
第二個區別。目前,全國城市閑置房源5000多萬套,在建和待售房源15萬套,城市2億多人租房或寄宿/5人= 4000多萬套出租房、寄宿房,從中扣除500萬套高消費、多次自住的房源。總的來說,非自住的房子在2065.438+00年可能超過654.38+0億套。因為炒房者的購買力比有效自住的購買力強得多,十五年後可能會增加到654.38+0.4億套。現在大家都在囤積閑置的房子。當時的任務是消化閑置的房子,所以房價不可能高。
第三個區別。現在沒有房產稅,投資投機成本低。都說土地緊缺,房市瘋狂,房價極高。15年後,炒房已經停止,“投機市場”回歸“民生市場”。經歷了大熊市,價格回歸合理水平。房產稅占房價的比例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像美國:買房容易,養房難。房產稅高導致房價低。
第四個區別。現在地主們正在追逐城市裏的土地。物極必反。未來十五年,必然會有大量資金被分流,去追逐城市周邊將被流轉的巨量農村土地。根據連通管原理,資本流動會導致城市周邊農村土地價格上漲,而城市土地價格下跌。
第五個區別。現在土地很緊張,土地價格是在拍賣會場經過幾十輪競價喊出來的,比正常價格高很多。15年後發現,拍賣剩余物資時,結果總是低於正常價格。
第六個區別。現在都說土地會越來越貴。15年後發現香港的土地幾乎沒有增加,因為只能填海。大陸壹個200萬人口的城市,只要壹直擴展到四個方向的郊區,就可以擴大10倍,所以土地不可能像香港那麽貴。
第七個區別。開發商的利潤率決定了拆遷費的高低。近幾年房價不斷上漲,所以建房利潤極高。從拆遷費價格確定到開盤銷售,房價漲了不少。現在開發商最有錢,拆遷費也最大方。15年後,開發商和現在大多數行業的老板壹樣“可憐”,賣房難,成本高,稅費高,盈利低,缺錢。開發商自己都在吃青菜,妳為什麽要動戶吃大魚大肉?
第八個區別。積極的態度決定了拆遷費的高低。15年後,因為人少屋多,有很多閑置的房子等著拆,沒人住,沒人管,也沒人拆。導致“老太太家”影響市容,不雅觀。因此,開發商很焦慮,被迫拆除更多的房屋,為改善城市面貌做出貢獻。這樣壹來,“開發商要求拆遷”就變成了“開發商被要求拆遷”,拆遷用房的土地就很容易到手了。15年後,為促進拆遷重建,待拆房屋在減稅的基礎上仍需繳納壹定的房產稅。要拆遷的房子不能自住,也不能出租,還要交房產稅和物業費,就像妳身上背著壹塊石頭,早拆早解放。當時某區域有三棟樓需要拆,開發商只需要拆兩棟。所以可能會變成“業主說好話,要求優先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