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采茶團、電影公司等文化單位。縣級電視臺、廣播站1個,所有鄉鎮都建立了文化站。鄉鎮光纜工程順利完工,所有鄉鎮都能收有線電視。《井臺》、《遠山》、《桂花苑》等壹批名作享譽全國。2001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太和縣現有各類學校360所,在校學生7.9萬人,基本形成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現代農村教育體系。太和縣現有醫療機構31個,科研成果15項達到省內、國內先進水平,是全國計生協工作先進縣。太和屬於廬陵文化區,文風歷來興盛。自宋代以來,太和擁有完善正規的學校體系,包括州學、縣學、鄉學、村學,以及省內其他著名的書院,如石崗、翠河等。歷史上,* * *有496位進士,1261位太和舉人,其中狀元3位,次狀元4位,探花4位。近代戰爭後,廬陵文化迅速衰落,太和縣文化教育逐漸落後,民國以後才得以恢復。抗日戰爭時期,先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然後是江西農學院、省體育師範學院、江西民國日報、大眾日報、省圖書館等文教機構隨省政府遷至泰和,國立中正大學等其他機構在泰和建立,對泰和文教振興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全縣有普通中學34所,在校生3.2萬人,小學224所,在校生3.5萬人。
2012年全面建成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293個農家書屋。
投資41.09萬元,實施學校建設項目56個。2012年,馬頭山、村口壟等7座水庫建成,占坑、大沙塘等15座小(2)型水庫開工。洛溪、河市2.8萬畝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全面完成,錢媛、萬和、蘇溪等小農水高標準農田全面開工。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83萬畝,廊道綠化裏程110.6公裏。
全縣建成區面積達到17.65平方公裏,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6平方米。城鎮化率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48.76%。太和大道北延、濱江大道壹期、太和大道南延壹期、工農兵大道東延壹期、白鳳大道“白改黑”二期等路網建設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燕文路(西段)沿線改造紮實推進。新行政中心大樓順利封頂,體育中心壹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西昌廣場、泰和門即將全面建成,5萬噸日水廠壹期工程春節前試運行,嘉禾公園、澄江便民服務中心、泰和物流園等項目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