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勁敲會發出很大的聲音,輕輕敲會發出很小的聲音。
《禮記》說:善待提問者,如敲鐘;敲小的會大聲響;敲大的會響得很響;心平氣和的等他們,然後全力以赴;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會反其道而行之。
這意味著壹個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敲鐘壹樣。如果他輕輕地敲,鈴聲會小壹些。壹聲重重的敲門聲會響起來。鈴響後,讓它的聲音結束。不擅長回答問題的人則相反。這是中國最早的答題藝術專著。它用“敲鐘”這個比喻來比喻,不僅說起來枯燥,而且生動有意義。其中的三種味道值得我們深思和認真借鑒。妳壹定要能聽得進鐘聲,別人問妳的時候妳壹定要明白。鈴鐺是壹門科學。
很多人撞成碎片,斷斷續續的。首要的原因是他們聽不到聲音,自然也就掌握不了手中的力度和方位,所以鈴鐺就做不到圓潤、響亮、渾厚。等待提問的過程實際上是壹個傾聽的過程,教師要抓住正確的問題,通過傾聽理解問題的含義。要達到“善”的境界,教師必須練好“聽的技巧”,做到聽得見、聽得清、聽得懂。
說話考慮問題都符合規律,招壹些賢能之人幫妳,有個小名聲就夠了,但當個統帥軍隊的將軍還不夠。德行高尚,親近廣才之人,足以當統帥軍隊的將軍,但不足以教化臣民,成為美人。皇位上的人要想教育臣民,成為美麗的風俗,就必須學習!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習是無法理解儒家思想的。因此,古代的三王在建設國家和統治人民時,都應該把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尚書》壹章中說:“要始終想著把先王的經典從頭到尾學壹遍”,就是這個意思。
就算有好吃的,不吃也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壹個極好的真理,妳也不會知道其中的奧妙,除非妳去學習它。所以我讀書深了才知道自己的無德,教書育人了才知道自己的無識。只有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才能反省自己,只有知道自己知識不通,才能鼓勵自己。因此,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尚書對名》壹章中說,教育別人的作用有壹半是增長自己的德行知識。就是這個意思。
在古代,學校是為了教育學生而設立的。每壹所學校都叫做蜀,每壹個政黨都是為了教育學生而設立的。每所學校都被稱為“徐”,在皇帝或王子居住的國家裏都有大學。新生可以每年入學,隔年考試。第壹年,調查學生對經文意義的分離能力和識別自己願望的能力。第三年,我們將考察學生是否尊敬老師,能否與同學和諧相處。第五年,我們將檢查學生是否廣泛學習,並尊重老師。在第七年,調查學生的學術觀點和朋友的選擇,這被稱為“程瀟”。
第九年稱為“大成”,考察學生能否舉壹反三,博學多聞,不為形勢所惑,不違背老師的教導。然後教育臣民,移風易俗,讓親近的人心悅誠服,疏遠的人也會加入進來。這是大學教育的大綱。《史記》上說:“幼蟻總學之(幼蟻總學土,而成大事,正如士子總學,而成大道)。”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