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十幾年的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競賽,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壹階段是1984~1986。當時以BASIC語言為主要編程語言,主要考核學生對編程語言和編程技能的理解和熟悉程度。
2.從1987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逐漸增加數據結構等知識。要求學生除了熟悉編程語言外,還要學習壹些數據結構和算法的基礎知識,加強計算機編程和調試能力的培養。
3.自1989年我國參加首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來,整個計算機競賽進入第三階段,即對學生學習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有了總體要求,即整個信息學(計算機)競賽成為智力和應用計算機能力的競賽,涉及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軟件知識、編程知識、組合數學和運籌學知識、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應用的初步知識。近年來,廣東省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從命題到評審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體要求和做法盡量與NOI、IOI競賽相銜接。
二、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評估方法
采用封閉式(連續3-4小時)計算機編程解題,對編程語言沒有限制,所以競賽題量通常較大。程序完成後,必須通過嚴格的數據測試,這就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編程能力:不僅會編程,編程的程序能運行,而且設計的程序能通過各種邊界條件、各種環境下的測試數據集。這種嚴格的數據測試方式,對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高中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簡介
1、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早期稱為青少年計算機編程競賽)是壹項旨在青少年中普及計算機教育和計算機應用的學科競賽活動。全國比賽從1984開始舉辦。從1989開始,中國參加了第壹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國際?奧數?在?信息學,?自IOI),全國青少年計算機編程競賽也更名為全國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National?奧數?在?信息學,?簡稱NOI)。
2.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負責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由國家教委批準,中國科協牽頭,中國計算機聯合會承辦。為了促進計算機的普及並兼顧提高,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自1995年起在全國範圍內舉辦。在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個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並獲得省賽區壹等獎者;自主招生(高考加照顧)享受5-30分,保送大學資格;其他比賽的獲獎者不享受此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