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閣坐落在榮縣東部的繡河畔,據說建於唐朝甘源-大理年間(758-779)。它是以負責這段歷史的詩人元傑的名字命名的。舞臺上原來的建築早就廢棄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三層純木結構真武閣,是明朝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創立的原物。真武閣輕盈、秀麗、精致,有“龍樓以梁、窗、雲聞名”,“五尺摘星”,“東張西望”,“遙望壹城”。
真武閣,位於古經臺,是文化公園中最珍貴的古建築,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略臺是唐代二年(759年)著名詩人袁捷任戎州刺史時,為訓練士兵和欣賞周圍景色而建。舞臺上原來的建築早就廢棄了。到了明朝萬歷元年(1573),壹座三層樓閣——真武閣,在經略臺上建了400多年。亭高13.2米,寬13.8米,深11.2米,黃瓦寬檐。整個展館由近3000個格構構件組成,按照杠桿結構原理,相互串聯,相互制約,合理協調。整個展館不使用鐵器。更奇特的是,二層的四根大內柱,承受著上層樓板、梁柱、瓦脊的沈重負荷,但柱腳懸空。400多年來,真武閣歷經多次地震風暴,至今仍完好無損。65438-0962年,我國著名古代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臨真武閣表示,在木結構建築甚至任何現代金屬建築中,都沒有見過主要靠這種杠桿來維持建築平衡的。梁教授關於真武閣的專著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註,紛紛前來參觀學習,紛紛感嘆真武閣的奇妙結構和美麗瑰麗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