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的高科技無處不在。比如OK:SAIC通用汽車館展出壹款名為“Leaf”的概念車,可以將太陽能、風能甚至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電能來驅動車輪。再比如住進去:形似蠶寶寶的日本館被包裹在含有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中,被譽為“能像生命壹樣呼吸的環保建築”;還有,以色列國家館展示的“膠囊體檢儀”,大如普通藥丸,內含更小的高科技微型攝像頭;吞咽後醫生可以“零距離”檢查病情,但沒有常規檢查帶來的痛苦。
事實上,世博園裏的壹輛車、壹根線,甚至壹塊磚、壹根管子,都蘊含著尖端的高科技成果。他們似乎在告訴遊客,這不是想象中的東西,而是未來真實的生活。
另壹方面,世博園充滿了最傳統和“古董”的東西,其中壹些甚至與神話有關。
進入墨西哥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近4米高的艾卡特石碑。艾卡特被古代墨西哥人視為人類的創造者,為人們提供了玉米粒,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博物館歷史文物展品總經理何塞(Jose)表示,他們這次帶來了約30件珍品,除了有羽毛的蛇神石碑,還有仙人掌石碑和瑪雅文化中最古老的羽毛人物版畫,凸顯了神秘的瑪雅文明。
同樣“過時”的還有尼泊爾館。這個博物館的展品和裝飾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尼泊爾館的負責人表示,它展示了寺廟城市加德滿都作為建築、藝術和文化中心的1000多年歷史,並探索了它的過去和未來。
自5月1開園以來,高科技和傳統文化也受到遊客的歡迎。人們願意排上壹兩個小時的隊,只為壹睹新能源概念車、巨型IMAX屏幕等“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的真容,也願意在眾多歷史珍品前花上半天時間徘徊、品鑒。
當然,傳統和現代的展品都會吸引更多的遊客。比如中國館高科技投影技術制作的《清明上河圖》,日本館可以用小提琴演奏茉莉花的智能機器人,都是最受歡迎的展品。
城市越發展,越應該重視歷史記憶的保存,歷史記憶是人們生活的壹部分。
誕生於工業革命的世博會,曾經最關註的是機器及其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從19世紀末開始,科技成為世博會的靈魂。20世紀下半葉,各類世博會的主題中出現了“和諧”、“未來財富”、“重新發現”等更具反思性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