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叫什麽?
所謂實名購房,是指壹方當事人約定以他人名義購房,並將房屋登記在他人名下,使該名人實際享有房屋權益的合同關系。
實名買房有什麽風險?
1.註冊人否認借用了這個名字。
第壹個風險是,如果註冊方反悔,實際投資人可能拿不到房產。
我們知道,壹般來說,房產證上是誰的名字,房子的所有權就是誰的,所以我們自己出錢,但是產權登記是用別人的名字辦理的,可能會讓我們自己的竹籃子空空如也。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如果能拿出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雙方有約定購買名下房屋,我們可以自己出錢購買房屋,爭取房屋所有權。
但在假借名義買房的情況下,雙方往往是熟人關系,只有口頭協議,不壹定要簽書面協議。後來壹旦糾紛結束,很難證明假借名義買房的事實。
2.註冊方出售財產。
即使能證明名下買房的事實,《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經依法登記後發生效力。也就是說,即使法律認可借用姓名的事實,但如果登記人拒絕配合產權變更,只要房產證上不是自己的名字,借用人就無法取得房屋的所有權。這時候房子名義上的主人把房子賣了,想借名人收回來,難度很大。
案例:
小王以小張的名義買了壹套房子,小張通過中介將房子賣給了小謝,於是小王起訴到法院,想要回房子。小王提供了非常詳細的證據,讓法院相信他和小張之間有托詞買房的合同關系。
但是,房子的產權畢竟登記在小張的名下。小張將房子賣給了小謝,他們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也是合法有效的。小謝並不知道這套房子是以買房為借口購買的事實,而且是以合理的價格購買的,是善意取得的。從法理上講,小王對該房屋的權利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故法院最終判決該房屋歸小謝所有。
三、涉嫌騙取住房保障。
如果房屋屬於經濟適用房,投資人沒有購房資格,那麽即使權利登記人認可雙方在名下購房的事實,也不能過戶給實際投資人。但由於政策的特殊性,在名下買房也有可能被視為對保障房的欺騙,導致雙方失去以後的保障房申請資格。
綜上所述,實名買房的風險可以說不小。換個角度說,在房地產調控的政策背景下,買房指標是有限的,以別人的名義買房也會給別人帶來很多麻煩。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