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布戈》實現的威爾第的願望和讓意大利樂壇興奮的因素,正在揭開和拓展美聲歌劇的公式。他引用了更大的樂團,氣勢自然更雄偉。與任何美聲歌劇相比,他的歌劇中的音樂更富有戲劇性,也更直接。“那不果”透露出強烈的個人特征。即使威爾第借用了美聲歌劇的規則,仍然有新的方法讓效果更加宏大壯麗。他在歌劇中找到了自己,其中的音樂也包含了威爾第後期音樂思想的種子。
事實上,威爾第正在走向音樂劇。
《茶花女》,1851到1853的中熟作品,代表了他個人風格的成熟。威爾第先後推出了三部歌劇——《弄臣》(1851)、《遊吟詩人》和《歌劇》。經過這三大架構,他的風格完全變了。從那以後,他的歌劇越來越大,越來越美,越來越長,也越來越雄心勃勃。威爾第在暗暗摸索更廣闊的道路,他寧願壹步壹步摸索前進。1859的假面舞會是壹部以歌唱為主的戲劇,處處都有神秘而巧妙的構思:堪稱威爾第創作中最有趣的作詞人。為聖彼得堡編譯的《命運之力》在1862上線,被各方傳言,但裏面糟糕的劇本壹直沒有改進。
1871年後期代表作品《阿依達》在威爾第的創作生涯中出現了逆轉的跡象。它可能是威爾第最受歡迎的歌劇,每當人們提到大型歌劇,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它的影子。而威爾第的前兩幕,是按照馬亞貝爾華麗的手法編成的,是他所有歌劇中最薄弱的壹環。即使在今天,第二幕中的進行曲和芭蕾舞也只能以寬廣的胸懷去接受。直到第三幕的《尼羅河》那壹幕,威爾第才展現了自己的真本事,也是到了大結局,才成為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