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縣沒有什麽貴重的財物,歷史上商人都很熟悉。縣內每旬以初三、初七為市,碧湖鎮以醜日為市。光緒年間,又增加了南明、九龍、蘇埠、石牛、寶鼎、軍溪、官橋、夏河、青林、巖頭、太平、巖泉、杜歌。民國以來,縣城、碧湖鎮、土嶺老朱壹直保留。縣城集市由農歷三月初七改為三月初八。碧湖鎮以前是以醜日、喜日為市,有大有小。解放後改為三八天為市,現在是每旬初壹、初六。文革前夕,加了大崗頭城,每十天五天就是這座城。改革開放後,北鄉的雙溪、河、庫頭、裏東等地建立了農貿、兔毛、木材市場。在城關和碧湖鎮,每年12月20日至農歷年底的每壹天都成為“市日”,稱為“日行”。
有豬、雞、米、粟等畜禽食品農副產品,有鐵木、竹炭等家用電器。遠道而來的商人在“旅行”的前壹天就到了,城裏的客棧都客滿了。當地的農村居民,肩上扛著手提貨物,早早起床“趕場”。由於人流、物流的集中,在管理上,城關城壹直按照上市商品分類劃定,細分為“小銀行”。大水門是米線,橫街是山貨線,大毛是豬線,三房口是騷人線,醬園是雞鴨線,虎嘯門是柴火線,房前屋後是綜合物資交換線。
市場上大部分商品都是自己生產銷售的,買賣雙方可以自由交易。“小錢莊”上有交易員,專門從事買賣、測算並從中收取報酬,俗稱“雅郎”。還有豬牙郎,牛牙郎,雞牙郎等等。定價之後,買賣雙方找到了牙郎。牙郎稱重後,錘子落地,買賣雙方就算成交了。壹般是賣方支付介紹費,俗稱“牙錢”外商來李做生意,也是先去雅朗談市場。比如縉雲的雞鴨,在虎嘯門停靠後,必須到鎮東樓腳下的雞鴨郎第三莊家處,向醬園咨詢雞鴨行情,聯系批發戶。
農民湧入城市
市場上有“橋販”。有些經銷商直接從產地進貨去市場。也有在市場上直接收貨外銷的商販,也有收集便宜的貨物以後在當地市場銷售的商販,俗稱“坐地橋商販”。
“出行日”市場副食品價格差異不大,季節性差異更明顯。壹般價格隨市場波動,壹天幾次。貨多的話,供大於求的時候價格會跌,下午跌了就好處理了,氣候也會有影響。米價波動受松陽等地影響最為明顯。只要聽說大米到了水小門松陽,市場米價暴跌,沒有任何信息,米價壹路飆升,居民怨聲載道。
經過壹段時間的交易,人們逐漸離開市場回家,俗稱“分道揚鑣”。受貨源和氣候影響,部分市場中午前開始散去,壹般中午後開始“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