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叔叔是我同學的父親。他是木匠,人民公社時期的基建隊隊長。後來他拉起壹個隊,去城裏搞建設,成為所謂的先富起來的人之壹。我上高中的時候,他們家搬到了城裏。
再見黃叔,十幾年後六十出頭,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十歲。那天全家都在。黃阿姨在做飯,黃叔叔在幫忙。笨手笨腳的黃舒樂被黃阿姨呼來喝去。飯後,黃叔讓孩子打牌聊天看電視,自己則壹邊沖洗碗,壹邊嘴裏哼著好聽的曲子。我和同學坐在沙發上聊起了黃叔叔,他的父親。他說:“我父親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是這樣的。不管我們工作有多忙,回家後我們都會幫忙做家務。現在我們兄妹已經結婚離開他們,讓他們請保姆,他堅持自己做,還說那些瑣碎的雜事就是幸福。”
黃叔的幸福觀讓我深受感動。是的,幸福是瑣碎的,是柴米油鹽的味道,是鍋碗瓢盆的交響樂,是彼此關愛的默契。晚上睡不著的人,最懂得甜鼾聲的快樂;壹個背井離鄉的遊子,最懷念的是母親關懷的嘮叨;閨房裏孤獨的怨婦最怕看到新娘臉上緋紅的夏虹。瑣碎的事務,平凡的生活,往往才是最真實的幸福。
大家都很熟悉辛棄疾的名句《清平樂(村居)》:“毛的屋檐又低又小,溪水上的草又綠。醉的吳地方醉了,聲音溫柔動聽,白發老人是誰家的?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裏除草,二兒子忙著編雞籠。我最喜歡小兒無賴,臥溪剝蓮。”白發翁逸,曰;這壹幕充滿了樂趣。“鋤豆”、“織雞窩”、“剝蓮花”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卻也是實實在在的田園歡樂和幸福生活。
我的壹個朋友住在養老院。住在裏面的壹些普通老人,曾經是統領千軍萬馬的將軍。他們領著兒孫散步,提著籃子買菜,壹臉開心滿足的樣子。經歷了轟轟烈烈的經歷和變化,日子變得親切,瑣事變得可愛,心變得柔軟。
人生無常珍惜每壹天,做好每壹件事。瑣碎平凡的日子才是最真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