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兒童文學學者多羅齊·懷特(Doroszi White)曾說,“繪本是兒童在生活中看到的第壹本書籍,也是人們在漫長的閱讀生涯中讀過的最重要的書籍。孩子從繪本中體驗到多少快樂,將決定他壹生是否喜歡閱讀。小時候的感受也會影響他長大後的想象力。”《活過壹百萬次的貓》是壹本關於愛情和生命意義的繪本。該班教師以學習情境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的精心設計和巧妙引導,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實現學教共存。
第壹,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壹種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的引導、引導和指導,但不應以模塊化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這節課,我做了統計,老師在引導學生說出不同感受時做了四次輕推。比如“看課外書沒有對錯,只有自己的感受。”“每個群體在同壹內容中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是不是不壹樣?“這種‘引導’營造了輕松自由的閱讀氛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逐漸克服了對表達的恐懼,願意慢慢表達,善於表達,敢於表達,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和興奮點。
第二,巧用信息技術,讓學習真正發生。
現代教學呼喚現代教學方法。數字時代的教學改革,不是簡單地把傳統課堂搬到互聯網上,或者把學生的課本變成平板電腦,而是讓新技術從“教師端”走向“學生端”,幫助我們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這節課,老師把小組的討論結果壹壹呈現,並不急於告訴學生“標準答案”。而是馬上調整教學策略,先引導學生去發現,比較異同,制造認知沖突,然後組織小組討論:“和白貓談戀愛是不是虎斑貓人生的重要階段?”這樣的調整是教師隨機應變的教學智慧,讓學生可以主導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固化自己原本正確的想法或者糾正思維錯誤的觀念,最後通過反饋裝置將討論結果上傳到“老師這邊”,讓學生在學習真正發生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信息化課堂呈現了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讓教師放下了滿滿的預設。借助這些認知差異,教師激發他們深入思考,學生更加自由、自主、自信地“學”,實現了學與教的共存,加深了全班的學習深度。
第三,註重自主探究,創造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當給予學生的學習經驗位於最近發展區時,最能鼓勵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而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比他更有經驗或能力的同學或成年人輔助他或與他互動。“在這堂課上,支教老師組織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在設計中,老師仔細考慮了合作的細節。在小組交流建議中,他強調:“讓每個學生都分配到自己的任務”。本次溫馨提醒旨在讓全體團隊成員共同參與問題的探究和交流,避免出現成績落後、調皮搗蛋的學生被排除在群體之外,或者幾個能力強的孩子“霸占”主導討論過程和內容的現象。基於這堂課的設計,我不禁思考,是否可以通過使用反饋裝置,隨機選人的方式,積極地互相分享和交流,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的思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繪本閱讀指導課《活了壹百萬次的貓》這壹節,教老師引導學生讀文字,觀察畫面,激發想象力,體會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本課的教學設計和過程有三點值得進壹步探討:1。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是教學生讀繪本的方法,還是激發學生讀繪本的興趣,還是熟練而深入的閱讀?2.能否充分發揮回應者的作用,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有感觸或最欣賞的東西進行交流,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文本,發展思維能力,提高閱讀素養。3.好的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懂得愛很重要,所以讓我們學會愛我們的親人、朋友、自然和閱讀……”有必要問這麽清楚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