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事實清楚地表明,項羽沒有燒阿房宮。(我含淚看了這個節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課題組組長李毓芳說,通過考古發現,項羽燒的是秦代鹹陽宮的建築,而不是阿房宮的前廳!”“根據發掘現場的考古資料,它沒有燃燒的事實已經在這裏了。"
我們在錢坫鉆了20多萬平方米的井,在壹平方米的土地上打了五個井眼。當鉆孔打在原橋臺的夯土表面時,沒有發現紅燒土的痕跡,表明錢坫的這個遺址從未被項羽火燒過!“與李毓芳壹起參與漢長安城和秦興樂宮(漢代擴建後改名為長樂宮)考古發掘的阿房宮考古隊隊員、山東大學研究生張建鋒說,比阿房宮晚200年的漢長安城遺址36平方公裏範圍內,發掘時到處是焦土和黑塵,壹些殘存的柱洞全部變成了木炭;市內長樂宮發掘發現,燜土很厚。這是西漢農民起義軍燒的。
李毓芳說:“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在阿房宮前殿遺址中沒有發現任何紅燒土,也沒有發現秦代的壹片瓦瓦殘垣,更沒有發現秦代建築倒塌的堆積層,只有漢代的文化堆積層。最近我們新挖了兩個坑,在漢代的地臺上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唐代及以後的文化堆積層,說明這個錢坫遺址的地臺上沒有秦代的建築。”她告訴記者,史記中記載的項羽“火燒秦宮”是三月成仙,這裏的“秦宮”應該是指“秦建築宮殿”,這是壹個很大的範圍。當年項羽的“秦宮”到底燒到了哪壹部分,只能用考古工作的事實來說明。
凡是參觀過發掘現場,了解我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水平的人,都沒有對錢坫的發掘結果提出異議。反對這個的都信杜牧的詩《阿房宮賦》!事實勝於雄辯。那些認為項羽火燒了錢坫或阿房宮的專家學者,最好來現場參觀考察,我們真誠歡迎。”李毓芳說道。
李毓芳研究員希望借本報鄭重糾正媒體上的壹些錯誤報道:第壹,“誰來養活,把燜土扔掉,再堆出1多米高的‘浮土’”這句話是不正確的;第二,“很多專家認為她說阿房宮沒被燒太草率,事情已經傳到國家文物局,要她寫報告”。她說,國家文物局最近沒有讓她寫報告,省文物局卻讓Xi安考古所匯報壹年來的試掘情況;第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如果建造宮殿,金銀財寶會被洗劫壹空,但壹個破碗怎麽會不見呢?”錯了,她認為,這是因為記者因為南北口音不同,把“連個瓦瓦片都不是”誤認為“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