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福寺。鹽城市儒學街西側,魯公祠巷內。它建於明初,是為了紀念南宋的陸秀夫。陸秀夫(1236—1279),滁州鹽城(今江蘇)人。南宋景炎元年(1276),任禮部尚書。祥興元年(1278),與文天祥等人立少主趙敏為丞相,駐守雅山(今廣東新會)。祥興二年二月六日,元軍襲崖,盧秀福先鋒妻兒被擠,隨後與少爺同死。..
2009年6月24日,修復擴建後的盧秀福祠堂正式開館。盧秀福祠堂改擴建工程總占地面積約6750平方米,改擴建面積2680平方米,其中祠堂及其他面積3375平方米,文化街區225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
展覽分為“家”和“國”。《家》主要由序堂、精忠堂、鄭氏宗祠三部分組成,主要表現了盧秀福正直、勤政、助人、孝順父母的美德。“國”由“忠烈堂”和“楊”組成,通過現代展示手段,再現了盧秀福勤政廉政、雅山殉難的豐功偉績。剛建的時候是三合壹兩廂,壹方壹亭。壹個是門廳,壹個是養植堂,第三個是主祠堂。在二元和三元之間,兩邊有對稱的東西兩翼。大門外有中流砥柱廣場,大堂有表忠亭。嘉靖十七年(1538),浩然堂建在主祠堂之後。祠堂裏的陳設包括陸秀夫的雕像和畫像,名人題寫的匾額,對聯,詩歌,碑文和祭祀器皿。幾經戰亂,年久失修,盧秀福家祠堂破敗不堪,陳設被毀,失傳。寺內墻上只保留著壹塊石碑,上面刻著蘇茂祥的詩“浮舟海南南六飛,孤臣血淚衣。”石之心猶堅,鼎托龍髯。於越島的草既貧瘠又茂密,門口全是侍郎明礬。可憐故國歸廟,忠魂未歸。"
據《郾城縣誌》(清光緒二十壹年)記載,始建於明初的陸秀夫祠堂,原占地面積較大,東臨儒學街,西臨解放中路,南有陸秀夫巷祠堂,北有周暢巷。由於歷史原因,當年重建的陸秀夫祠堂北、東兩側地塊陸續被占用,祠堂空間較為局促。
20世紀80年代,盧秀福祠堂得以修復。還是三合壹兩廂。書法家武中奇在堂上題寫“盧秀福祠堂”。步入門廳,有“宋相公盧秀福祠堂”的牌匾,上面掛著“碧海單鑫”的匾額。第二,養植堂前庭院東西墻上有名人題字,堂內有魯公畫像。匾上掛著“留方於”二字,兩邊對聯:國已毀,臂中尚有六尺,君臣萬死不從海底。《海月忠義》是張愛萍寫的。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之懷抱尚有六尺,君臣不死海底。盧秀福在鹽城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寧死不屈”的忠烈之舉,700多年來壹直深深震撼著家鄉人民。為了更好地紀念這位民族英雄,2008年的恢復擴建計劃由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專門設計,向東擴建至儒學街,建三進兩廳,同時修建兩棟兩層長的建築,分別是仿古文物交易市場和古樸的茶樓,均為仿明清風格建築,與現存祠堂壹致。2009年春節前,擴建後的新魯公廟建成迎客,也就是陸秀夫逝世7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