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該不該買房,該不該給年輕人買房,眾說紛紜。房地產和房價問題相當復雜,可能與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有關,但肯定與所謂的“美國夢”無關。在今天的中國,房地產業已經不是壹般意義上的工商業,而是金融、投資乃至政府利益最集中的領域。有人喜歡把房地產行業稱為“泡沫經濟”,其中包含的擔憂不無道理。的確,按照目前房地產市場對社會財富的吸納能力,壹旦出了問題,年輕人的夢想就會破滅,未來很多人的可支配收入就會浪費,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金融安全、物價穩定、貨幣保值和社會穩定。
人們在討論為什麽房價這麽高。有人指責地價上漲過快,間接批評政府不當經營土地助推房價。有人用“租售比”這個概念來分析,說房價極不正常。也有人認為,因為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什麽都不如炒房賺錢,沒辦法炒高房價。無論如何,如今的高房價是壹個冰冷的現實,近期似乎也不會有大的改變。即使是這樣,如果我也說“年輕人不要買房”,即使加上“最好不要”、“近期不要”之類的修飾語,恐怕也逃不掉。為什麽?因為很多年輕人會說,房子不僅僅是房子,還關系到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甚至關系到男生的責任感。可能有人會問“妳已經有房子了嗎?”"妳讀過《世界窮人大避難所》這首詩嗎?"“妳有知識分子的良知嗎?”總之,這個很難回答。
幾個假設:假設完全滿足年輕人買房的要求,那麽進城農民工的住房要求是否應該滿足,何時滿足,如何滿足?要知道,不僅僅是農民工,很多城市的下崗工人、擺攤小販也面臨著房租上漲、買不起房的窘境。不照顧他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不是不公平?
如果假設政府免費提供土地來降低房價,大幅提高稅收來彌補城市發展的資金需求,那麽這個方法呢?這個方法聽起來不錯,但問題是向誰征稅?稅金是多少?壹旦稅擴開,妳今天買了便宜的房子,明天還會抱怨稅收的不公平嗎?如果把“年輕人該不該買房”這個問題延伸出來,假設成了年輕人怎麽買房的問題,思考的角度可能就不壹樣了。青年學者廉思在他的新書《蟻群》中描述了壹些生活在大城市、工作不穩定、居無定所的年輕人的困境,並表達了深切的同情。但他也對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感到困惑:“蟻人是有夢想的,但這些夢想可能會以五年內有房有車的形式表現出來。有人批評這壹代年輕人太唯物,但這樣的價值觀是現實教給他們的。”他擔心的是,如果年輕人對自我奮鬥的意義不斷焦慮和懷疑,把所有的過錯都歸咎於社會,人生的路真的會越走越窄。
美國《華爾街日報》、《時代周報》等外媒關註中國“蝸居現象”時,* * *提出“發展必然帶來問題”的論調,可能是發達國家自身經驗的自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包括“年輕人買房”,自然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我們可能需要強調努力工作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而不是無謂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