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政府竭力抑制高房價的同時,征收房地產稅的計劃長期無果而終,這是既得利益阻礙中國改革經濟增長模式的又壹跡象。
根據麥格理證券的數據,去年深圳的平均房價是平均收入的41倍,而倫敦、東京和紐約分別是29倍、23倍和15倍。自去年年底以來,中國45個城市相繼出臺了限購等措施,旨在為不斷上漲的房價降溫。
多年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該放棄限購等行政措施,轉而征收房地產稅。在2013 11批準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濟改革藍圖中,中國* * *最高領導層承諾開征房地產稅。
然而,市場觀察人士表示,政府不太可能在近幾年內征收房地產稅。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期間,中國市政府宣布,今年沒有將房地產稅草案提交常委會審議的安排。
“在熟悉內情的官方經濟學家中,房地產稅的設立早已為人所知,”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經濟學教授李贛說。“問題是政治。沒有人願意承擔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指責。”
據調查,我國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7%,這意味著有壹個龐大的、有影響力的群體反對征收房地產稅。在美國,根據人口普查數據,住房擁有率僅為64%。
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獨立研究機構《金融時報投資參考》(FT
機密的
Research)調查發現,在大中城市,28%的家庭擁有壹套空置房。長期以來,中國投資者對買房的偏好大於波動較大的股市和收益率較低的債市。與此同時,資本管制限制了家庭購買海外資產的能力。
與普遍看法相反,與其他東亞國家相比,中國的整體房價相對於收入並不算特別高。但在少數大城市,住房購買力是個大問題。除了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的房價收入比也高於紐約。
摩根大通駐香港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中國的癥結在於,房地產稅可能在壹線城市最有用,但出於同樣的原因,房地產稅在這些城市遇到了最大的阻力。”
2011,重慶和上海分別實施房產稅試點方案,目的是限制該稅種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
還有壹些技術上的問題,使得房地產稅很難推廣。最重要的壹點是沒有建立全國不動產登記制度,也就是說在很多城市,地方政府並不清楚每套房子的所有人身份。
雪城大學公共政策教授侯宜林認為,這壹挑戰是可以克服的。侯逸林去年出了壹本書,為中國開征房地產稅提出了壹套詳細的建議。
“確定失主的身份,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麽難。”他說,“如果地方政府被授權征收這項稅收,並可以自行決定將稅收用於地方公共服務,他們將有所有的動機來實施它。”
在侯宜林看來,至少有壹些理由對開征房地產稅持樂觀態度。他指出,房地產稅的壹個草案已經修改了很多次,在中國,政策討論過程往往不為公眾所知。
“我願意站在樂觀者的壹邊,認為雖然房地產稅的實施表面上停滯不前,但其幕後工作從未停止。”他說,“中國的套路是,壹旦有事情宣布,壹切都準備好了。”
然而,其他專家更悲觀,包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前所長康佳,他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房地產稅征收專家之壹。財政科學研究所已更名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
科學院是壹個為政府提供建議的智囊團。
“事實上,現在以各種內部討論為借口拖延這壹進程,確實有利益固化的表現。”在今年的壹次采訪中,康佳坦言,“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更難。”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6-27。目前的購房政策請參考實際情況。)
買新房的時候,上搜狐焦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