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洛陽橋,很多人會有疑問。這怎麽可能是跨海大橋,洛陽又不臨海?其實很多人都被洛陽橋這個名字給誤解了。洛陽橋不在洛陽,而是在福建泉州東北的洛陽河上。泉州自古以來就是客家聚集地。大概是唐朝初年,中原地區戰亂頻仍,河南洛水、合水壹帶的中原人大量遷居泉州。這些人看到泉州的山水很像洛陽,很懷念故土,就把它命名為洛陽。後來,這些人的後代在當地的洛陽河上建了壹座橋,取名洛陽橋。
洛陽橋是中國第壹座跨海大型石橋,建於1053,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建成。該橋長約1200米,寬約5米。它有46個碼頭,500個扶手,石獅,石亭,石塔和戰士雕像等。它的規模很大。現在石橋只剩下31墩,長1188米。
洛陽橋位於江海交匯處。河面又寬又深,風急浪猛。這項工程極其艱巨。洛陽橋贏得橋史稱號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設計和建設者們大膽的“創新”。
第壹,洛陽橋首創了“筏式基礎”建造橋墩的方法。當時,工匠們在河底用大石頭鋪成橋的中線,修建了壹條寬20多米、長兩裏的水下長堤。然後,用石條把橋墩建在石堤上。這項技術直到19世紀才被歐洲人采用。
第二,工匠們因地制宜用“生物技術”加固橋梁。當地海底有壹種帶殼的軟體動物,名叫牡蠣。牡蠣有兩個殼。壹個貝殼附著在巖石礁或另壹個牡蠣上,它們相互纏繞在壹起。另壹個外殼覆蓋著自己柔軟的身體。牡蠣非常肥沃,無孔不入,壹旦混上石膠,用鏟子是鏟不下來的。工匠們利用牡蠣的這壹特性,在橋基上種植牡蠣來連接膠結的石頭。果然,不出幾年,牡蠣就把零散的石頭連成了壹個整體,又把零散的石頭粘在了壹起。洛陽橋的地基延續了900多年,但不塌不散,牡蠣功不可沒。這種用生物學加固橋梁的方法,古今中外都是獨壹無二的。
第三,工匠用漂浮的方法建造橋梁。去過洛陽橋的朋友都知道,洛陽橋上的每塊石板都有10多米長,又厚又大,重約二三十噸。古人是怎麽把這些石頭運到碼頭的?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潮汐的漲落規律和海水的浮力。漲潮時,他們用木筏把石頭運到碼頭,利用漲潮的浮力把石頭放到碼頭上。洛陽橋上的300多塊石板和數萬塊石頭就是這樣豎立起來的。
洛陽橋獨特的設計和創新的造橋技術,凝聚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創造了中國橋梁史上的傳奇。同時,這也是這座橋歷經千余年依然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