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視角
在中國詩歌史上,屈原是第壹個大量描寫自然美,並將自然美描寫與憂國憂民結合起來的詩人。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優良傳統。
毛澤東的詩歌繼承了這壹優良傳統。他善於把自然美和社會美結合起來,通過自然美這壹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社會美的內容。
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寫和對其青年時期革命鬥爭生活的追憶,提出了“誰主沈浮”的問題,表達了對中華民族未來的樂觀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遠大誌向。
2.審美視角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在外在方面,具體表現為高大、遼闊、雄偉、壯麗等壯麗的場景。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上的崇高,比如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風暴的動量。
俄羅斯著名文學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過:“壹個東西比與之相比的壹切都大得多,那就是崇高。”孔子也將“偉大”與崇高聯系起來,稱贊道:“偉大!姚是王者。這很尷尬,只有天空是大的,這只是尷尬。”
這種崇高、寬廣、壯美,在毛主席詩詞中的山川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沁園春·長沙》是最好的文章之壹。
3.景物描寫的角度
“妳看滿山遍野,林盡染;河裏滿是水,幾百人爭搶流量。鷹擊長空,魚淺,各種霜天爭自由。”從內容上看,寫山、樹林、湘江、船只、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門類齊全,充滿活力。從風景寫作的角度來看,作者從視角,從邏輯,從點到面,從現實到虛無,從自然到人類,都有距離。
4.藝術視角
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非常註重情景交融。劉勰說:“味道復雜了,淡了,就沒意思了。”(《文心雕龍》)謝榛說:“風景是詩的媒介,愛情是詩的胚胎;是詩,幾個字就統壹了,生命力無窮。”(《詩四體》)這個詞已經達到了很好地融合情景的境界。
5.思想性
崇高的美表現在內在方面,它是偉大而高尚的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努斯在《論崇高》壹文中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個詞的後半部分重在抒情,是這種偉大的精神呼應的表達。這種表達,首先是通過回憶得來的。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公元1925年秋天所作。長沙是毛澤東人格形成的地方。長沙也是中國農村革命的發源地和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的中心。1911年,毛澤東來到了湖南長沙第壹師範學校。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毛澤東通過與同學談論生活和國家大事,更清楚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