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成功後,中國空間站的“新租戶”翟誌剛、王亞平、葉廣福相繼進入天河核心艙,正式開始為期6個月的在軌工作。
那麽,這次三位航天員的任務是什麽呢?這壹次,3名航天員需要在太空生活6個月,這也是中國在軌時間最長的壹次太空任務。對於宇航員來說,這是壹個不小的挑戰,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包括身體健康。
雖然剛剛進入太空,但他們早在2017年3月初就已經為這次為期6個月的太空任務參與了相關訓練。
當然,最終這三名航天員脫穎而出,作為中國空間站第二批“新房客”成功執行太空任務,這也意味著他們的所有測試都完美達標,加上地面的全力配合,未來半年內這三名航天員的健康狀況完全不用擔心。
從神舟十二號三個月軌道到神舟十三號六個月軌道,時間壹下子增加了三個月。有些朋友可能會好奇。真的需要在太空生活這麽長時間嗎?
其實這才是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對準的關鍵,因為雖然在我們看來壹次性在軌停留的時間很長,但是對於國際空間站來說是壹個非常正常的停留周期,而且未來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始全面運行後,其他航天員也至少要停留六個月。
自然,包括翟誌剛在內的三名航天員也是完全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的,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男女航天員在軌半年後生理、身體、基因的壹系列變化。這些數據非常有價值。
同時,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裏,他們還將多次執行艙外任務,王亞平也將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執行艙外任務的女航天員。
另外,這壹次因為時間充裕,三位航天員還將在太空進行更多的實驗項目,包括之前在太空授課過的王亞平,也有可能通過直播再次為大家進行太空授課。
說起來,國際上,其他國家上太空的人叫“航天員”,中國叫“航天員”。對此,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航天員沒有登上過月球,所以雖然上過太空,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航天員。這是真的嗎?
那麽,為什麽中國航天員不叫航天員呢?
其實中國航天員不叫航天員,不是因為我們沒有登上過月球,而是因為航天員是中國特有的,壹個與眾不同的名字,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很有意義。
“航天員”這個名字是中國航天的創始人錢學森先生提出來的。這是因為中國有航海家和飛行員。所以被稱為航天員也是風格的延續,成為中國航天的特色之壹。
國際上,其他國家都叫航天員,因為都是以前蘇聯的名字命名的。眾所周知,前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壹個成功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當時前蘇聯宇航員在進入太空前被命名為“космонавт”(英文版是Cosmonaut),這個詞來自希臘語。
在中國,宇航員的英文單詞是Taikonaut,Taiko和中文“space”的發音非常相似,而不是用國際通用的Cosmonaut。自然,中國航天事業的特點更加鮮明。
所以,在未來,即使我們的宇航員登陸月球、火星,甚至有機會離開太陽系,我們仍然會被稱為宇航員,而不是宇航員。
現在,中國空間站迎來了第二批三名宇航員。它們在完成在軌任務後,要到明年4月中下旬才能返回地球。那麽,神舟十四號什麽時候發射?
根據中國空間站時間表,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底前完成全部在軌建設任務,主要在軌建設任務集中在神舟十四號任務階段。因此,明年4月神舟13號返回後,同樣在軌6個月的神舟14號極有可能在明年5-6月發射。
中國航天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空間站也迎來了決勝的新時刻。這真的讓我們感到興奮和自豪。祝三位航天員壹切順利,中國航天發展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