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減少冗余,提高價值
減少冗余意味著簡化流程以消除浪費和創造價值。在制造業,這意味著消除生產過剩,等待太多的材料運輸,過度加工,不必要的行動和缺陷返工。減少非生產過程中的冗余也意味著消除非客戶增值活動,如重復獲取相同數據、收集無用信息、矯枉過正等。
第二,流動和平衡,消除等待
在制造業中,工業工程師將業務分解成幾個邏輯子任務,每個子任務的處理時間大致相同。目標是避免排隊、回溯和返工,使整個過程順利進行,不會中斷。
第三,“拉動式”生產使流程與需求同步
“拉動式”生產確保公司的流程與客戶的需求同步。工廠要實現“拉動式”生產,通常需要設立“看板”,建立明確的客戶需求信號,啟動生產流程。“拉動式”生產也適用於非制造業:確保公司的流程能夠實時響應客戶的需求,同時所有的活動都與需求保持同步。
第四,持續改進,持續改進
日本的Kaizen,持續改進的理念,歐美企業的持續改進是打造精益環境的基礎。這種方法可以實現逐步改善或逐步提高,預計未來這些變化會更加顯著。為了獲得最大的收益,持續改進工作應該充分利用與運營最相關的知識。目前比較流行的工具是“Kaizen Event”,即相關人員開會制定流程改進方法。這個工具也適用於非制造流程的改進,只要每天都要經歷流程的人參與。
五、精益工作的成功因素
無論在哪裏實施精益戰略,成功的關鍵都是壹樣的:領導力、規劃和概念驗證試點。首先,成功的執行始於管理。從任命壹名高管作為精益推動者,到獲得整個組織對精益活動的認可,這是壹條漫長的道路。其次,精益項目需要概念設計和項目規劃。前期壹次性投入大量時間,顯然會加快實施進程。最後,在可控範圍內,對重大工藝變更應進行小規模試驗。在全面實施之前,應在業務部門或區域實施改進的流程。這種方法的嘗試有助於形成改進勢頭,顯著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