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的壹個地主家庭,自幼喪母。1932年認識了肖軍,1933年以悲歌為筆名發表了第壹部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出版了名著《生死場》。1936年遊歷日本,寫散文《孤獨的生活》和長詩《沙》。1940年隨端木蕻良抵港,後出版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 65438+10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在香港去世,享年31。
擴展數據: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征,創造了情景小說結構。《傷逝》系列散文出版時被批評為“看不懂”,因為蕭紅用了很多小說手法。這種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是極其新穎的。文體上更接近小說,但也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上師節讀書後記》)。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傷逝》、《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壹的敘事模式,開創了介於小說、散文和詩歌之間的邊緣文體,以其獨特的非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式、非情節結構和詩化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蕭紅體”小說風格。
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路徑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從壹個側面實現了文學史的聯系和延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和傳統文學。更確切地說,它是傳統文學中優雅的部分——詩歌和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取代詩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之間的壹種新的聯系。正是這種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有生命力的內容。
蕭紅以其悲劇的人生、情感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村社會的生活形態和生存狀態,揭露和批判國民性的弱點,表現人類、女性和普遍人生的悲劇,從而使她的小說獲得了強烈而深刻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
蕭紅的小說有著非常規的文體語言,詩意、直白、自然。蕭紅的作品多是自傳性的。她不按照正常的思維來寫,而是用壹種非常自然而陌生的語言來描述她所熟悉的壹切。蕭紅的語言運用不落俗套,不僅清新生疏,而且直白自然。
蕭紅語言的直白首先表現在她的率真,以及她以獨特的童心觀察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的樸實無華的語言描述。這種非常規語言在蕭紅後期作品中的應用越來越成熟。牛車三月的春日,後花園六月的花,小城三月初春的原野,都是孩子們眼中的自然世界,人物的布景也不受舊形式的束縛。
同時,這種直白的語言顯示出天然的特性。她寫的人物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栩栩如生,悲喜交加,都能讓讀者歌唱。因為率真,沒有矯飾和做作,更加自然簡單,率真和自然這兩種特質自然合二為壹。這種語言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卻天然地蘊含著壹種天真的美和獨特醇厚的意境,成為蕭紅小說敘事風格的重要特征。
蕭紅是壹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作家,她以混合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獨特的寫作視角和對寫作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上獨樹壹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性文清式的人物,愛翻來覆去,不願守本分。總的來說,她的人生是悲慘的,短暫的,貧窮的,忙碌的。她19歲離家出走,此行之後再也沒有回頭,只回頭過壹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