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初,廢侯國,設寧陽縣,寧陽名由寧鄉改名,距今已有2131年歷史。
全縣東西最大水平距離63公裏,南北最大垂直距離31公裏,總面積1124.6平方公裏。
寧陽自然條件優越,人類起源早,文物豐富。
截至目前,已發現重要古遺址143處。
其中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20處,商周遺址42處,春秋漢代城址8處,漢代城址37處,隋至宋元古瓷窯36處。
寧陽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傑地靈,歷代名人文人眾多,入縣誌者僅76人。
西漢時,大河郡(後稱東平國)寧陽郡的夏侯勝、夏侯儉,是當今歷史上“大夏侯派”和“小夏侯派”的創始人。
東漢東平縣寧陽縣人劉真,是“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荊和,鞠萍臺山縣(今磁窯)人,以剛正不阿著稱。
南北朝時,楊敦、楊啼、、等都是武將或文官。
明代有順天府尹、南京禮部尚書徐彬、南京刑部尚書吳崇禮、潼關副使吳等。農民起義軍首領馬良,衛鎮寧陽、泰安、曲阜。
清代廣東巡撫黃有200多卷代代相傳的詩歌。
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名醫,如紀開泰、周幼昌、程幼玉等,以“妙齡”著稱,醫德深遠;畫家寧耀齡首推。
辛亥革命後,朱宗福、李冠三、範等壹批有識之士積極投身改革教育,振興民族精神。
寧陽縣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泰山、曲阜和水泊梁山旅遊區三角地帶的中心。地處“壹山壹水壹聖人”的旅遊線上,山清水秀,田園秀美,旅遊資源豐富多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景點遍布全縣。
鳳仙山上的“錯山鏡”,性質獨特,照耀數十裏;靈山是壹座孤峰,雲蒸夏薇,四季蒼翠,古建築掩映其中。有“小昆侖”之稱,夏秋兩季雲山有煙雨,縈繞半山腰,更是壹絕;神童山、雲山煙雨、盤龍玉洞、杏林丹飛、萬仞古懷、夫子廟、王宇廟等景點更是讓遊客嘆為觀止。
寧陽縣歷史悠久。
《尚書》“龔宇”壹章載:古屬紹臯之市,唐虞屬徐州之境。
夏朝時,今天寧陽城壹帶叫成帝。
西周初,周武王立其弟蜀為禹城州。
西漢(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寧山治南設寧陽七年。
126(漢元朔三年)前,魯國太子劉天在寧陽封號。
寧陽縣改為寧陽等國,傳了四代,仍稱寧陽縣。
至194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隸屬魯西南太西署。
1950上半年撤銷魯西南行政區,隸屬泰安地區行政督察署。
1955屬於泰安地區專員辦。
1985年5月,泰安地區專員公署改為泰安人民公署,寧陽縣隸屬泰安市。
南有兗州,東有曲阜、新泰,北有肥城。
在古代社會,出現了許多文學家、名醫、能工巧匠、農民起義領袖、朝廷官員,對歷史進步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
劉震(?—217),字官,漢末東平國寧陽縣人,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壹。
小時候呆在家裏,寫過《魯杜甫》,描寫東平國之美,文字極其優美。
經常和曹操、曹植父子在壹起,吟詩喝酒唱歌,深得曹氏父子的喜愛,他們當上了宰相、椽子。
他擅長詩歌,後人常與曹植並稱“曹流”,是“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寧陽湧現出徐彬、吳、吳崇禮、、程、周百順、黃桐等傑出人物。
寧陽地形多樣,物產豐富,地質肥沃,盛產紅棗、梨、山楂等特產。
近年來,寧陽辣椒、寧陽大白菜、帶刺黃瓜也享譽國內外。
寧陽是農業大縣,蠶桑產業發展迅速。舒冬鎮被譽為江北第壹繭鎮。
寧陽蟋蟀自古聞名,以四店鎮的蟋蟀為代表,享有“江北第壹蟲”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