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溪組砂體和灰巖厚度。
該時期砂體厚度很小,大多小於5 m,總體來說中北部厚度較大,分布連續,呈薄片狀砂。寧武-忻州、北京-懷柔、廊坊-滄州、濟南-萊蕪、東營-濰坊等地區有孤立的島狀厚砂體分布區。南部砂層厚度較小,多分布在孤島上。總體來看,本溪組灰巖東厚西薄。除研究區西南部的臨汾-長治-邯鄲-開封-平頂山外,大部分均有分布,累計厚度壹般為2 ~ 10m。東北部的天津-塘沽和東南部的郯城-臨沂是灰巖的兩個沈積中心,總厚度分別超過30m和50m。
2.太原組砂體和灰巖厚度
與本溪組相比,該期砂體厚度明顯增加,壹般為10~30m ~ 30m,呈現東北厚西南薄的特點。在長治-菏澤-徐州以北的廣大地區,砂體厚度在20m以上,呈連續的片狀分布,東北部的興隆-廊坊-任丘-滄州-唐山和東南部的濟南-淄博-濟寧-臨沂砂體厚度在40m以上。在西南部,砂體大多在10米左右。
太原組灰巖在全區廣泛分布,累計厚度壹般為5 ~ 30m。此時灰巖仍有兩個沈積中心,其中,東北部的沈積中心仍在巴州-天津-塘沽地區,但範圍和厚度有所增加,達到30m以上,顯示了本溪組灰巖沈積中心的繼承和發展;東南部的沈積中心南移到周口-淮北-淮南地區,其範圍和厚度也增大,達到50m以上。總體來說,該組灰巖東厚西薄,平朔-保定-滄州-東營壹帶灰巖薄於5m,將太原組灰巖分為南北兩大沈積區。
3.山西組砂體厚度
該組砂體為典型的條帶狀,厚度壹般為10~20m ~ 20m。其中,西部有壹條貫穿南北的砂巖帶,從大同壹直延伸到忻州-陽泉地區。分成四個分別向西南、南方和東南延伸的細小分支;東部北京-廊坊-天津還有壹條向東南延伸的砂巖帶。此外,砂體還分布在東北部的平泉、朝陽等北部隆起邊緣。
衰亡期砂體北部呈條帶狀,但砂體北部沈積邊界南移,北部大同、興隆、平泉、朝陽缺失砂體沈積。在中南部長治-邯鄲-濟南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由於橫向連續性增強,砂體呈席狀。砂體通常厚10~20m ~ 20m,在聊城、徐州、淮北等部分地區厚達60m以上。
4.下石盒子組砂體厚度
該組上升期,砂體條帶狀明顯,大多向南或東南延伸。厚度壹般30 ~ 50m,東北朝陽地區大於100 m。帶狀砂體的分布位置與地層厚度帶的位置基本壹致。壹條是巨型砂巖帶,從大同到陽泉向西貫穿,然後分叉,分別延伸到平遙-霍州和石家莊-臨清-濟南。另外兩條砂巖帶分別從北京延伸到唐山,從朝陽延伸到錦州。
上下降期砂體厚度明顯減薄,通常為10~30m ~ 30m。砂體分布格局與上升期基本壹致,只是東北部上升期朝陽-錦州地區砂巖帶停止移動。
5.上石盒子組砂體厚度
該組砂體與其所在地層壹樣厚,壹般為100 ~ 200 m,西南部漯河-駐馬店地區厚達280m。該組砂體在全區廣泛分布,但仍有條帶狀結構出現,各砂體條帶的分布位置與下石盒子組基本壹致。
山西期以來不同時期砂體分布的相似性反映了研究區晚古生代沈積古地理的明顯繼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