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贊美羅密歐與朱麗葉敢於沖破封建禮教,大膽追求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同時,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忽略了另壹個更值得同情的人物。讓我們聚焦巴黎,品味這孤獨的伯爵所折射出的悲劇。
關於巴黎的形象,歷來眾說紛紜。但我覺得有壹點是肯定的,他應該是全劇最悲劇的人物。巴黎是壹個有文化有修養,氣質溫柔的貴族青年。在別人眼裏,他高貴大方,有紳士風度。但是他犯了壹個致命的錯誤:他愛上了不愛自己的朱麗葉。
本來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愛自己喜歡的人,巴黎也不例外。他為朱麗葉癡狂,可惜,在朱麗葉心中,沒有人能取代羅密歐。朱麗葉本該把自己和羅密歐的故事告訴帕裏斯,或許還有機會避免這場悲劇,但她沒有。於是在壹無所知的情況下,巴黎不知不覺成了無辜的第三者。因為在那之前,羅密歐和朱麗葉已經在老勞倫斯的主持下結婚了。
發生在巴黎的悲劇遠不止這些。“洞房花燭夜”本來是人生四大幸事之壹,但巴黎伯爵呢?在服用了勞倫斯長老的假死藥後,帕麗斯在婚禮當天迎接她的不是她最愛的美麗新娘,而是壹具冰冷的“屍體”。這壹切對巴黎是多麽大的打擊啊!我在墓地悼念朱麗葉時,與憤怒的羅密歐發生爭執,拔劍與他搏鬥,最後死在羅密歐的劍下。
帕裏斯伯爵死了,這個角色最大的悲劇就是他的溫柔朱麗葉永遠不會明白。沒有朱麗葉的愛,甚至她的理解,帕裏斯是壹個受害者。是什麽導致了他的悲劇命運?這是壹個發人深省,發人深省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著眼於這樣壹個大背景。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雖然人文主義得到廣泛傳播,但封建腐朽思想和封建意識仍然客觀存在,特別是在壹些貴族青年的頭腦中,巴黎就是其中之壹。在帕裏斯看來,只要封建父母同意,父母決定,朱麗葉就可以成為她的合法妻子,朱麗葉同意不同意並不重要。正是這種狹隘的偏見,讓他根本不知道什麽是真愛,更不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深愛。這是巴黎悲劇命運的決定性因素。
同時,我們會發現悲劇的結局與帕裏斯的性格有關。
缺乏自知之明,不主動了解事情的真相,是造成這壹悲劇的最直接原因。朱麗葉對帕裏斯厭煩到了極點,但帕裏斯卻幻想朱麗葉深愛著自己。在卡布利特將女兒許配給帕裏斯後,帕裏斯碰巧在老勞倫斯的神廟裏遇見了朱麗葉,並對她說:“我相信妳也會願意在我面前承認妳愛我。”他自己也這麽認為,當然也有可能主動去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這就為後來巴黎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巴黎的急躁也加速了他悲劇命運的進程。當然,不耐煩並不是巴黎獨有的。可以說全劇很多角色都有這種性格特征。帕裏斯向朱麗葉的父親凱普萊特求婚。急躁的凱普萊特答應三天後將他的女兒嫁到巴黎。無奈之下,朱麗葉只好服下勞倫斯長老的假死藥,婚禮變成了葬禮。在墓地裏,帕裏斯沒有聽羅密歐的勸告,“年輕人,不要招惹壹個絕望的人,趕快離開我。”情急之下,他拔劍與羅密歐搏鬥,倒在羅密歐的劍下。
就悲劇而言,巴黎遠比《羅密歐與朱麗葉》更“悲情”。因為至少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是他們的死促成了兩家的握手言和,這本身就象征著人文主義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勝利。巴黎的死是如此孤獨,以至於不被理解。隨著巴黎的悲慘命運,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巴黎的柔情總是被風雨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