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鍇老師引用了人們對《弟子規》的態度,對應了“為什麽是為了我”兩種完全不同的解讀。人們認為《弟子規》是壹部老少皆宜教育孩子的啟蒙書,對於治國平天下的成年人來說是小兒科的東西。但是,即使大人知道了,也很難做好。
王老師還舉了禪宗“鳥巢禪師”的例子來說明壹個道理:知之不可為,行之不可為。比如白居易問禪師,‘佛教的總體思想是什麽?’鳥巢禪師說:“凡惡必行,凡善必追。”白居易不自覺地笑了笑,說:“這不過是三歲小孩才會說的道理。為什麽用它來教我壹個老頭!”鳥巢禪師說:“這的確是三歲小孩才會說的話,可惜很多八十歲的人都沒有做到!”“傑克遜在鳥巢的話值得玩味。生活中有很多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即使是這些簡單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未必能做好。所以,在我們心中,要把聖人作為人生的目標,提升為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秉持這種信念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做人做事。
在這壹章中,孔子列舉了日常生活中的四件事:為公或大眾服務,為父兄服務,喪事盡我所能,不為酒精所困。日常生活中做這些簡單的事情不難,難的是做好,做到極致。有句話說:簡單的動作做到極致就是絕活。我們需要練習的就是把這些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成為自己的絕活。第壹,對待領導哥哥不容易真誠的尊敬,如果妳是主管公職人員或者父親或者兄弟,在單位尊敬領導,在家孝敬父母,有壹個慈愛的哥哥,這樣才能討人喜歡,而不是花言巧語。在現代社會,人們更傾向於功利。沒有成聖成聖的崇高目標的指引,對官員和父兄的恭敬服務只是壹種道德規範,並不牢固。領導和家長如果不能按照我們的意願,可能會在心裏竊竊私語,嚴重的會翻臉不認人,忘恩負義。第二,喪事也是壹種謹小慎微的追求,尊重先人的表現,對待喪事的態度就是對待先人的態度。我們知道這種意義表面上是葬禮,實際上是為了祭奠祖先,與祖先聯系在壹起。當我們知道了這個精神內涵,我們做事就會很勤快。第三,不要為酒犯困。喝酒雖然是小事,但是壹不註意就會釀成大禍。而且王老師這裏提到的酒,代表的不僅僅是酒,還有生活中的習慣。習慣,無論大小,好的就要培養,不好的就要改正。小事處理不好,就會發生大事。
儒家的聖人之道,正如禪修所說的三界:禪修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當妳在禪中悟到,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後,正是在日常的言行中,我們洞察了世界,回歸了本真。越是雞毛蒜皮的事,越要重視。朱對說,不要把以上四件事看得太輕而易舉。如果他們容易,那就不是孔子說的那樣了。
我們常說教育無小事,而隨著老師和學生每天的相處,瑣事也多了起來。就是在處理這些小事的時候如何處理給學生帶來的教育。讀讀論語,聽聽導師的講解,可以更好地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騖遠,要從小事做起。做妳知道的,做妳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