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中,地震災害所占比例最高,約為51%,遠遠高於氣象、地質、海洋、林業等其他災害,因此地震災害被列為群災之首。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壹個多地震的國家。自1900以來,全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600余次,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外,全國各省區市均發生6級以上地震。地震災害令人震驚。
為了預防和減輕地震災害,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該法於1998.03.1生效。這是我國第壹部規範全社會防震減災活動的重要法律。
依法減災
1,我國防震減災工作概括為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和震後救災重建四個環節。
2、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救結合的方針。
3、防震減災工作應納入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計劃。
4、加強科學技術研究,不斷提高防震減災水平。
5、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落實各項政策,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 * *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6.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的義務。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和民兵應當執行國家賦予的防震減災任務。
7、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逐步提高監測預報水平。
8.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確保地震監測安全。
9、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應當避免對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造成危害。
10,發布地震預報的權限在省、市人民政府,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擅自發布地震預報。
11、新建、擴建、改建工程必須達到抗震設防要求。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並執行抗震設防要求。
12、已建成的重要建築,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的,應按規定進行鑒定,並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13.政府應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地震造成的火災、洪水、爆炸和毒物釋放等次生災害。
14、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增強公民防震減災意識。
15、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需要和可能,安排適當的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儲備。
16、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參加地震災害保險。
17.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並組織實施。
18.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地震災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救災,動員社會力量向地震災區提供救助。
19、破壞性地震發生後,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地震災害損失進行調查和評估;並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
20.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政府可以采取交通管制、統壹發放生活用品等應急措施。
21,特大地震發生後,受災政府要組織壹切力量搶救人員,組織群眾自救互救。
22.特大地震發生後,受災政府要做好傷員的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工作。
23、迅速搭建避難場所,做好災民的轉移安置工作。
24、盡快恢復受損的交通、郵電、通訊、供水、供電等工程。
25、在抗震救災中,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紀守法,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26.任何單位不得截留、挪用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
27.國家依法保護地震遺址。
28、對違反防震減災法規定的單位和個人,根據情節輕重可給予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地震科普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