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1:註意情境的創設和轉化。
信息化教學設計要註重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體驗到與現實相似的認知體驗。同時註重情境的轉化,讓學生的知識自然遷移和深化。
原則2:最好充分尊重工具和資源的多樣性。
信息化教學設計側重於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資源的使用。這些工具和資源應該與學生的學科任務相關,幫助學生完成解題過程,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比如為學生提供與教學主題或問題相關的網絡資源和典型案例,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壹定的指導和幫助。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資源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則三:以“任務驅動”和“解決問題”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
這個原則有幾層含義:①學習活動的開展通常可以圍繞某個問題或主題展開,這些內容通常來源於現實學習和生活中的壹些具體事例。②學習活動有明確的任務和目的,學生知道為什麽要做,教師重點在於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現實中的任務和問題與強加給學生的學習目標或現成答案是不同的。學生通過對問題和主題的積極探索,體驗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習興趣。
原則4:學習成果通常以靈活、直觀的方式進行闡述和呈現。
在學習活動結束時,學生要總結和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與他人進行討論和協商,從而加深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和反思。這些內容通常以調研報告、演講、討論的形式進行。在這些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展示學習成果。
原則5:鼓勵合作學習。
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者通常以小組或其他協作形式開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幫助,完成某項任務,實現“問題解決”。每個學習者承擔壹定的任務,在中間扮演壹定的角色,學習活動的過程成為“學習者身份和意義的雙重建構”。學生相互協作,享受他人的知識和背景,實現組織目標。
原則6:強調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壹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的研究和質量評估來收集數據,並利用過程評估來改進設計。同時,由於信息化學習資源的多樣性,為了有效利用信息化學習資源,還必須優化資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