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各國的歷史發展經驗來看,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擴大就業和創業。文化產業小部分屬於第二產業,大部分屬於第三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小,市場需求旺盛,消費空間大,開發價值高,投資機會多,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總體來看,美、英、日等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15%,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文化產業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並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文化產業的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等產業特征,以及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復雜的經濟社會形勢下滿足人們心理舒適度要求的消費特征,都決定了文化產業在經濟危機形勢下可能逆勢崛起。美國好萊塢電影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日本的動漫產業已經從90年代被稱為“失去的10年”的經濟低迷中重振旗鼓。韓國文化產業從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的轉變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壹點。
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可以激發巨大的消費需求。目前,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比重不協調,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而且在第三產業中,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比重高達40%,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信息咨詢、科研開發等新興服務業比重不高,產業結構亟待優化調整。同時,2010年中國人均GDP有望達到4000美元,城市化率提高,居民恩格爾系數降低。進入了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並重的時期,消費結構快速變化和升級,文化消費日益活躍和多樣化。總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不僅可以發揮文化產品和服務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撫慰心靈、促進和諧的獨特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促進經濟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優化結構、刺激消費、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