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宋末年,寺裏有壹批無良僧人,經常下山,擋住去路,搶劫過往商人,禍害山腳下村子裏的百姓。他們靠壹點武功,以“拳”為理,作惡多端。和尚魯投奔梁山,正巧路過劉公山。與眾僧交戰,被降服。跪下求饒,拜魯為師。申智告訴他們要洗心革面。從此,“李米窩”也被稱為“李明窩”,劉公山也因此成為梁山農民起義軍北道的門戶。
建福殿雄偉壯觀,大雄寶殿至今完好無損。5室寬3室深,繪有雕梁畫棟,拱形飛檐,工藝精湛,結構簡單。廟前有松柏枝龍鐘。大廳裏有壁畫,石柱上刻有明代朱三親王題寫的對聯。這壹佛教文化遺存,與湖東的白佛山、佛崖上的李思、涼山法興寺的蓮花寺、昆山月巖寺的佛像雕刻,錯落有致,形成了壹個龐大的佛教文化建築群群落。建福寺的摩崖造像旁,壹塊殘破的石碑上刻著“長安”、“托米”等字樣,可見這些大佛造像無疑是唐朝的作品。佛像結構嚴謹,豐滿多彩,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佛像本身也具有唐代雕塑藝術中註重寫實的鮮明特點。
據清代《東阿縣誌》記載,建福寺建於唐朝後期。嗯,明鄭德九年(公元1514),僧人上學,重修。”這壹說法與佛龕中石碑的時間壹致,正殿墻壁上有金大鼎(金世宗嚴紅勇年)修復此殿及金世宗的描述。呃,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