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這個人類學家三次。
第壹次初學家庭治療,被壹個叫“雙重束縛”的概念深深震撼。這壹概念認為信息交流同時在兩個層面上進行,即直接表達話語意義的層面和話語之外的意義層面,並特別強調後者通常隱藏在話語中,呈現說話者的態度;後者的信息是隱性的,不明確的,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在溝通過程中找不到這兩個層面的矛盾信息,就會受到雙重約束,陷入兩難境地。應該說,這個概念加深了我對態度三要素A(情緒)、B(行為傾向)、C(認知)之間關系的理解,因為它從另壹個維度向我解釋了為什麽當ABC不協調時,A起主導作用,決定了態度的基本取向和行為傾向。另外,這個概念讓我想起王弼的《向明》,給“觀言——觀象——知”做了壹個科學的註腳。
與巴特森的第二次相遇是在我把“交流”按照情感和理智的多少分成五層之後。當時雖然意識到“溝通”可以進壹步細化,但壹直沒有找到突破口。這時候有人建議我學習NLP,於是我知道巴特森和薩提亞、埃裏克森、皮爾斯壹樣,被視為這方面的大師,我也知道他把人內心復雜的身份系統按照影響力和深度分為六個等級。即環境層面、行為層面、資源層面、信仰價值層面、自我認知層面、精神層面。可惜我覺得這個劃分太細,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就放棄了。
第三次聚焦八卦。
讀《土生土長的中國》,按照費孝通先生的建議,應該結合《美國人的性格》來讀,因為“在這本書裏,用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村社會的特點,用美國的事實來說明移民社會的特點,和米德女士的相似”。這位米德是巴特森的前妻,也是本尼迪克特的同事兼同性戀情人,本尼迪克特是我喜歡的另壹本書《菊花與刀》的作者。
米德太棒了!例如,通過研究不同文化如何賦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角色,她發現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性別角色往往是基於文化和社會習俗,而不是基於自然或生物原因。所以“男人和女人都是天賦異稟的人類,這些天賦不可能是任壹性別所獨有的”;她結過三次婚,離過三次婚,沒有夫姓,對感情很開放:“我從來不想屬於另壹個人,也不想有人屬於我。”
巴特森第壹次見到米德時,只說了壹句話,就讓米德深深地愛上了他。其實那句話極其普通:“妳很累。”
米德後來回憶或回想起這句話時說:“我想這是從蒙杜古馬的日子以來,我聽到的第壹句別人關心我的話。”我們可以聽到她抱怨她的丈夫,我們可以看到巴特森超人的情感能力。憑借這種能力,他後來因為研究傳播的本質和特點而出名,這是自然的。
除了“雙重束縛”,巴特森還提出了“循環聯系”的概念。去年元旦我塗鴉了壹篇文章《回答壹個朋友的問題:因果聯系與循環聯系》,今天早上就不再打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