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無與,趙兩千裏之外,數十萬甲,千車萬馬,十年粟支,西有常山,南有赫章,東有清河,北有燕國,弱國燕國,不足為懼,恐秦害天下者,無與趙。”
在趙疆域的巔峰時期,從地理位置上講,東至渤海灣,南至衡水,北至沂水,西至內蒙古西部陰山南麓。即包括山西、河北、河南、陜西、山東、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具體來說,在趙武靈王的征服下,趙的西北邊疆到達了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山脈。趙武靈王建立婺源、雲中郡後,還占領了現在河套平原的東北部,陜北的綏德、宜川也屬趙。
山西東南部,大致在和順,各縣、長子、壺關、高平、湘源以北都是趙的地盤,而山西分水以西的祁縣、文水、離石的土地也是趙的。
在河北省西北部,趙國的疆域已經到了桑幹河流域的蔚縣以東。中央沂水以南亦屬趙國,東至列文、文安、大城、滄縣。滄縣以南的運河以西(除漳水以南)也屬於趙的領土。
此外還包括山東聊城西北部,還有平原、禹城、長清等縣。河南北部有內黃、清豐、湯陰、淇縣、獲嘉等縣,但有時被魏占領。
由於趙國疆域遼闊,自然地理條件十分復雜。它的西部屬於內蒙古高原、陜北高原和山西高原,只有首都邯鄲屬於華北平原。
境內北部有河套平原,中部有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和長治盆地。陰山山脈在西北部,中間有幾座山。關山、蘆芽山、呂梁山、雲中山、恒山、五臺山、太行山把全境分成幾部分。東部是華北平原。整個地形西高東低。
在整個疆域中,適合耕種的地區很少,只有邯鄲附近的華北平原、山西的幾個盆地和河套地區發展到趙武靈王統治時期。因此,《史記》和《漢書》對趙地的評價是:
“中山地廣人稀”“趙、中山地廣人稀”。
因為土地薄,農業不是很發達。山西高原的農業壹般壹年只能收獲壹次,而河北華北平原只有糧食壹年收獲三次,與江南的農業相差甚遠。但是人民利用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的經濟,實現了戰國時期趙國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