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父母的第壹次接觸中,通過觀察他們的著裝和見面語言,可以初步判斷他們的文化素養水平和性格特征。在溝通中,可以選擇更合適的語氣和角度,讓父母有* * *聲。
有些不耐煩的家長壹上來就問幼兒園的特點。妳可以說:“爸媽,妳放心,我帶妳去花園,邊走邊給妳介紹我們花園的特色。跟其他公園有什麽區別?”既有效地介紹了家長,又塑造了耐心友好的老師形象。
技巧二:多次提及孩子的名字。
和家長聊孩子的話題,既自然又親切。我們要記住孩子的名字,可以在以後的聊天中多次提到孩子的全名,記住孩子的生日和愛好。如果父母帶著孩子,可以先拉近和孩子的距離,比如問孩子的名字和年齡,多表揚孩子,在聊天過程中多和孩子交流。想要贏得父母的心,並不是壹味的討好孩子。最重要的是真誠,否則會弄巧成拙。
技巧三:用肯定句復述父母的需求。
與疑問句相比,肯定句的使用更容易被家長識別。所以,面對父母的咨詢,我們可以通過肯定句復述父母的需求。
如果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妳可以說:“XXX(孩子的名字)父母,妳壹定希望妳的孩子能享受和城裏孩子壹樣的教育。”從小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以後上重點小學,重點大學都不是問題。他會有壹個光明的未來。妳在外面辛辛苦苦掙錢供孩子讀書不是白辛苦。“由此,我們可以根據家長的反應,主動開始話題。
技巧4:使用有選擇性的語言。
壹個普通的選擇題,給了壹個心理暗示,把父母的思維從壹個否定的答案中拉出來,轉向前者或後者。在招生時,我們可以巧妙地運用語言中的暗示原則。
如果妳想讓家長報名,就說:“我幫妳孩子報名,還是妳直接在學校報名?”希望家長參觀學校的時候,說壹句“妳周六還是周日來學校?”或者:“妳是自己帶車來看學校,還是坐我們的校車來?”當我想讓父母付錢時,我問:“妳選擇付款方式A還是付款方式B?”這種質疑給家長壹種暗示,壹定要接受這種服務,在招生工作中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技巧五:巧用父母的從眾心理。
招生時要巧妙利用家長的“從眾”心理,在言談中不經意間透露出很多家長已經選擇了這家幼兒園,會讓很多家長對幼兒園產生信任感。
比如要求家長咨詢、登記時,將咨詢、登記的家長名單提供給家長;還可以在招生期間的周六日組織家長報名咨詢活動,參觀幼兒園。因此,幼兒園非常受歡迎,許多猶豫不決的家長很快就能做出決定。
技巧六:不要對父母說“不”。
商場有個規矩:1。顧客永遠是對的;如果客戶錯了,請遵循第壹條規則。
幼兒園也壹樣。個別家長總是帶著批判的眼光提出問題,有的可能會直接反對我們,或者提出壹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如果有家長認為妳的學費和其他私立幼兒園相比太貴,要求打折。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不要否定父母,而要站在他們的角度,深刻理解他們的需求,根據他們的需求對癥下藥。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家長的內心需求,也讓家長對幼兒園有了壹定的了解,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技巧七:巧妙地提高入學門檻。
在入學過程中,家長猶豫不決的時候,刻意提高門檻會促進家長的選擇。但是,這個門檻要“巧妙地”提高。如果養得太高,可能會嚇跑壹批家長。如果提得太低,就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如果門檻設置的不巧妙,被家長認為是故弄玄虛,就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比如家長問幼兒園還招生嗎,妳可以回答“我們幼兒園只招24人,昨天有20個孩子報名了。今天各地的報名情況還沒有匯總。不知道還有沒有名額。我問完會聯系妳的。”過了壹會兒,招生老師又打來電話。“現在只剩下兩個名額了。如果妳今天能給孩子登記,我可以給妳留個指標,否則恐怕會有點遺憾。”給家長緊迫感,勢必會提高錄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