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易經包括連伊山、歸藏易、幹坤易、周易,其中連善、歸藏、幹坤合稱為黃三,與周易壹起有四變,“黃三四變”是易經的全部。其中,“黃三”是主幹,是描述大道總體面貌和運動規律的語言符號。包含了證道的核心技術,本體的研究,悟證合壹的獨特知識。有體無用,以周易為旨。
《黃三》記載:伏帝生於上古,草生月,雨落日頭,河水泛濫。因“龍馬失圖”(古代傅中,龍馬從洛陽東北孟津縣黃河中出現,載著“河圖”獻給伏羲。伏羲據此作八卦),欣然開悟,繪八卦,名連山;黃仁神農的《宛如古道》又回到了西藏;黃帝軒轅氏(黃帝)是個賢德之人,幹坤。
連山、歸藏、乾坤是《易經》的源頭,是道教的開端。它們既是物理的也是功能的,包含了理解真理的最深刻和最直接的方法。它的框架是壹個“身體與形象”的結構,把有形的世界、身體乃至無形的心靈都看成“形象”。它通過對形象的觀察、模仿和打破,打破了客觀世界中“象”與“象”的束縛,從而透徹地理解了道。
漢代著名儒家孔安國說:“伏羲神農黃帝(軒轅)之書,名為黃三,也是壹條文字之路”,是對的;而伏羲則是人類歷史上第壹個通過文字和文物考證來認識道的人。伏羲第壹次提出了“無為”的含義:“我只有老了什麽也不做,我只有用正確的方式幫助我。”
用於指導道教教化的易,稱為“先天易”,以易“黃三”為代表,其中口傳部分為先天;用於指導各種技能乃至科學技術的易經(周易),被稱為“後天易”。
先天是後天之源,後天之本。如果後天不是先天的,那就根本不存在。缺少先天易的易經是不完整的;沒有先天易的道學,基址不固。
易經敢於被稱為“群經之首”和啟蒙第壹書,其長處在於先天易;先天易是易經的真諦。自伏羲開始,易經就有其真實的含義,隱而顯,不斷演變和變化。但它是代代相傳的,是神聖的礦脈,永遠不會被割斷,最終會成為燎原之火。今天已經成為覆蓋至少40億人口的道教文明,更是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