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組的考場裏,有個小家夥坐在媽媽旁邊。他叫楊庚,今年10歲。原本安靜的他突然發現,教室裏還有壹個和他壹樣大的男生,顏浪心,正在考試。他跟他媽嘀咕,“誰說孩子不能考的?妳為什麽不給我報名?”
直到當場拿到補辦的準考證,楊庚才高興起來,坐到了顏浪新前面的座位上。兩個小家夥引起了考場上叔叔們的興趣。經詢問,兩個孩子都是10歲,生日只有兩天了。“妳們兩個在考場上爭誰學習好!”叔叔阿姨們開玩笑說。
雙胞胎等待他們的父親壹起交論文。
2002年,賈峰,帶著兩個17歲的雙胞胎兒子,是最受矚目的候選人。他坐在兩個兒子的左邊。還有20分鐘交卷,兩個兒子已經答題完畢。這時,他們的母親沈也在1979中組織試卷。賈鳳答完卷子,父子相視,起身交卷。“我們已經答完了,感覺還可以。我們要等爸爸壹起交卷,要壹起進退。”兩兄弟笑著說。
丈夫背著妻子走進考場。
1986組的考生劉曉霞是壹名殘疾人。因為小兒麻痹癥導致行走不便,丈夫陪她參加了“高考”。進入考場時,丈夫背著劉曉霞。而劉曉霞的笑容壹直掛在她的臉上。
監考老師正好碰到兩個濕著眼睛的同學。
為了讓“千人重溫高考”更有紀念意義,本報特別邀請了五位“榮譽監考老師”。他們有的擔任過1977高考的監考老師,有的參與過1977高考的閱卷,還有壹個在高考制度恢復後擔任了近十年的省招生辦主任。
65歲的田參加了1977的監考。昨天巡視考試時,她仔細檢查了考生的考號是否填寫正確。“主人,不要慌!您的測試號少了壹個。”在1978考場,田提醒了壹個粗心的考生。壹句“大師”出口,她卻笑了:“暈,這是考試!妳應該打電話給妳的同學。不過他們年紀都不小了,讓同學們都覺得別扭。”
Xi市委黨校教授方以信和陜西省勞動交通學院教授劉見面很親切,因為兩人都參加了1977高考閱卷。2002年去考場旅遊期間,方以信還碰巧遇到了他的小學同學楚瑞安,兩人激動得差點叫出聲來。“1962,我們同年高考。他放棄後,成了知青。1993,他考上了市委黨校,我正好是他的老師。沒想到,今天我們又在這裏相遇了。”同學,同學,考生,多重身份轉變,楚瑞安,方以信都濕了眼眶。
劉玲,壹位83歲的老婦人,曾經是省招生辦主任。1977高考制度恢復後,她做了近十年的高考招生工作。每年高考都要被巡視,但遠沒有這次特別,因為1977組和1988組的兩個考生壹直牽著她的心。“壹個是我女兒,壹個是我孫子。這次監考太戲劇化了,也只有這次考試能這麽有創意!”老人壹邊巡視考場,壹邊微笑著不時豎起大拇指。
小品《那壹年的那壹天》讓大家暢所欲言。看到“千人重溫高考”這個問題後,曾參與高考閱卷的Xi市委黨校教授方以信女士覺得很好。“特別是作文題目《那壹年的那壹天》讓大家暢所欲言。”方以信說,這次考試由選擇題、題型和作文組成,形式上非常接近真正的高考題,讓每個考生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試題內容基本上是跨度30歲的考生都能接受的。”方以信說:“還有俄語。年紀大的考生會覺得很親切。他們在那些年學了俄語。”
考生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作文題目“那壹年的那壹天”。“這篇作文太好了。縱觀高考30年,不同時代的考生都能拾起記憶的碎片!”
很多考生認為從題目選擇到試卷安排,壹切都很細致。特別是關於陜西的題目,不僅考察了考生對家鄉的了解,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也有壹些考生對考試題目不滿意。壹名高三學生表示,考題中中國歷史課太多,部分考生認為關於陜西地理的考題太刁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