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計算機輔助診斷已經發展到專家會診系統階段,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醫療決策,形成醫療診斷專家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將醫學專家的經驗存儲在計算機中,使其能夠以類似於醫學專家的方式進行推理,便於人機對話,能夠達到醫學專家的診斷水平。這是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發展方向。
利用醫療診療專家系統,讓計算機扮演“名醫”的角色,大大提高了很多疾病的診斷率。例如,急腹癥是壹種常見的外科急癥。壹般有經驗的醫生診斷率為79.6%,而使用電子計算機診斷率大大提高,日本為88%,英國為91.8%,明顯高於醫生。
為什麽電子計算機有如此高超的診斷技能?診斷是怎麽從電腦終端出來的?我們先來看看計算機醫療的基本流程和條件,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計算機看病的基本流程是:首先輸入相當數量的病例數據,然後計算機對這些數據進行數學處理,“學習”診斷,獲得診斷所需的參數和規則,並將此作為程序存儲到計算機中。這時,如果輸入壹個新病人的數據,計算機可以根據病人的癥狀、體征、檢查數據和化驗結果以及存儲的經驗,在半分鐘內作出診斷,開出處方,提出醫囑。計算機還會自動將每個新患者的數據和診斷結果合並到原始存儲信息中。還為患者建立病歷,可以“回憶”患者第二次、第三次或多次就診的過往門診信息,並根據病情變化和藥物反應提出新的治療方案和修改處方。對於適合手術治療的,電腦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手術方式,從大量預存的手術視頻中選擇壹位專家的手術視頻。
目前,國內已經建立了各種診斷和治療專家系統,這些系統可用於診斷中風、心臟病和癌癥,並預測預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遠程治療已經成為現實。
在德國的醫療部門,計算機技術已經相當普及。在那裏,外科醫生與遠方的專家保持聯系,隨時解決手術中的問題。護士們將測試結果輸入床邊的個人電腦。
重癥治療病人床的右側有壹臺個人電腦。
護士和醫生用電腦開處方,把檢查和診斷的結果輸入電腦。
重病患者左側掛著監護儀,屏幕上鋸齒形曲線等曲線掠過,顯示脈率、呼吸情況、血壓或尿量。
在北符騰堡州,大約有400名醫生進行在線診斷。他們可以通過綜合業務數據網相互交換書面材料、x光和超聲波圖像。該計劃還對醫療保險組織、醫生協會和醫療保險機構的定期賬目進行電子處理。
現在,維斯瑪醫院和拉伯克醫科大學也使用通信軟件,通過綜合服務數據線相互連接。這樣,盧伯克的神經外科醫生就可以在個人電腦屏幕前識別他們在維斯馬的同事拍攝的CT片。
他們通過電話會議討論顱腦損傷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德國醫學計算機專家已經進行了八次這樣的大規模實驗,探索遠程醫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