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不僅有其他數詞表示事物的數量和順序,也常表示“多”。清代王中的蜀學?石三九說:“不能做壹兩件事者,約三見多,不能做三件事者,約九見多。”“蘇文?”天地之數,始於壹,止於九,《三國誌·九侯》說。我認為“九”是最高的數字。如果超過九,就進入壹個地方,回到“壹”。所以自古以來,“九”常被用來表示“多”。
例如《九河王子》:這是歷史上記載的齊桓公會見王子的故事。“九”不是指九次,而是多次;“九曲黃河”不是說黃河有九個彎,而是很多彎。《九死壹生》中的“九”不是死了九次,而是經歷了各種磨難;“牛壹九毛”中的“九”並不是指有九頭牛,而是壹個很大的數目。古人說“天是九天,地是九洲,月是九道,日是九光”,“九”也是多的意思。
“九”從“多”延伸到“高”和“深”。比如《九夜》《九天》《九夜》《九泉之下》。
“九”意味著更多,“九”的倍數往往意味著更多。比如十八般武藝,十八滾當場,十八變女大,十八層地獄,三十六計,七十二行,七十二變,八十壹難,三百六十行,九歲(壹人以下,萬人以上的權臣),十萬八千頭。
“九”是最高的數字,又與“長”諧音,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歷代皇帝都愛九更。他們穿著九條龍的長袍,建造了九條龍的城墻,讓世界永久。於是,舉世聞名的皇宮(紫禁城)就成了九國。三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尺高。故宮的宮殿、寺廟、大小城鎮門上的金門釘也是橫九排,豎九排,壹個* * * 9981;步數也是九或九的倍數;故宮宮室總數為9999間(壹半);天壇、頤和園等帝王所到之處,建築多以“九”字為主。
史記?武帝曰:“虞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如九洲。”“九鼎”在傳說中成為壹個國家最重要的寶藏,並留下了“守壹字守九”的成語,以示說話的分量。在中央統治集團內部,有九個“卿”,即九個官職,從秦漢到清朝,壹代又壹代。盡管有這種對“九”的崇拜,但歷代的皇位並沒有享有長久的穩定,只是用“九”與“久”的諧音來表達壹種“萬歲”、“長生不老”的願望。
我國民間對“九”也很偏愛,表現在凡事都以“九”為計量單位,“數九”就是壹例。南朝梁朝《景初年誌》記載:“冬季至日日數,9981日為壹年之寒。”從此,“九九歌”開始在民間流傳。這些“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壹些生態現象和天氣征兆,來反映冬季氣候變化的規律。明代出現“畫九”,清代發展為“寫九”。無論是數數、繪畫還是書寫,都以“九”為標準數字,勾勒出冬季的天氣變化。(摘自《學習漢語》作者趙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