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明代周信的傳記,我被“君子三顧茅廬”的告誡深深打動了。“君子有三悔:此生不學可惜;可惜這日子閑著;可惜此身敗名裂。”除了少數有天賦的人,壹般人生的智商都差不多。誰聰明誰笨,取決於後天的學習。可惜他這輩子都學不到,因為他學不到知識,學不到技術,學不到科學,靠自己極其有限的經驗生活,視野狹窄,思維閉塞,無法融入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落後於時代是這輩子不會學習的人的最終歸宿。更“遺憾”的是,他不能接近真理,以真理清心,棄惡揚善,使自己“青春如初”(梁啟超語)。柳比雪夫在《成功的奧秘》中說:“生命是人最寶貴的東西,但仔細分析這種生命,可以說時間是最寶貴的東西。因為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根據牛津英語語料庫(成立於2000年,擁有超過1億個詞條)的統計,在當今人類常用的前100個名詞中,“時間”居然排在了第壹位——這是壹個令人驚嘆的奇妙的偉大發現。時間確實是高於壹切的,也正因為如此,“閑了這壹天”才是“可惜”。浪費時間的人,其實是在浪費生命;浪費別人時間的人,其實是在謀別人的命。魯迅用咖啡時間寫作,陳景潤用吃饅頭算出1+1,朱自清洗手的時候領悟到“日子會從盆裏流走”的人生真諦。他們壹天也不想“虛度”,體現了君子愛惜時間的精神。任何人,包括那些遠在千裏之外策劃決策的偉人,他的人生記錄裏總會有壹筆失敗的記錄。失敗對於君子來說並不可怕,可悲,可恥。可怕的是害怕失敗,什麽都不做。可悲的是,失敗後,我們沒有總結教訓,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可恥的是,失敗後,我們想盡壹切辦法美化自己,還把它唱成了凱旋。列寧曾把那些不怕失敗,但同時又能從中吸取教訓以供未來實踐的人稱為“聰明人”。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就成立了“失敗學校”,建立了失敗數據庫。各行業各種類型的故障數據隨時可供參考。“失敗”是生活中的常事,關鍵看妳如何對待失敗。大學專家梁漱溟先生對成功和失敗有獨特的見解:“成功是壹種巧合,在天上;失敗在我,是我自己。“所有的失敗,不管有多少客觀因素,不管有多少別人的錯,永遠都是妳自己的錯:沒能克服那些不利於成功的因素。”失敗在我”是對人們追求成功的鞭策。君子失敗後壹蹶不振,是壹種遺憾。
第二段,身敗名裂,用文中的話來說很可惜。
君子失敗後壹蹶不振,是壹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