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國學專家、經典閱讀教育實踐者、累積教育法創始人、育新經典名著閱讀教材主編賴老師認為“讀經典”就兩個字,壹個是讀書,壹個是經典。從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但在實踐過程中,這兩個字經常被曲解,使得讀經教育存在很多變數,讓人無所適從。
讀書是讀書,不是背誦,不是理解,不是行動。就看,壹直看,壹天兩天,無所謂,壹周兩周,無所謂。妳只要讀,讀好,讀透。有壹天,妳突然明白,突然明白。即使妳永遠不懂,也沒關系。讀書還是很輕松的,至少不會對妳有什麽壞處。我相信沒有人會壹點都不明白。不然古人不會這麽看重讀書。
妳不必理解所有的經典。能夠讀懂幾個字,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涵,也是很難能可貴的。我想沒有人能完全理解經典。我們所知道的只是經典中的壹些內容。既然大家都不能完全理解他們,那我們也可以理解壹點。妳要為自己高興,繼續努力。
經典,作為壹個群體,簡單,難,難。所謂的難,也是為了那些想邊讀邊試著理解的人。如果妳不把理解放在讀經的過程中,或者暫時不去想理解,那麽困難和困難沒有區別。現在有些經典被宣傳為某壹部經典,比如《弟子規》、《三字經》、《論語》、《道德經》等等。它們是經典的子集,而不是集合。壹個孩子的寶貴時間,只讀幾本經典,當然比不讀要好,但對於能系統學習經典的人來說,還是很可惜的。
那麽妳要讀多少名著,哪個更系統呢?這取決於我們想培養孩子什麽樣的人才。高樓自然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而如果只是蓋個茅草屋,壹堆茅草和幾塊木頭就夠了。
我們認為,系統地閱讀經典,至少要考慮三個層面:基礎層面、結構層面、裝飾層面,並據此閱讀相關經典。就像蓋樓房壹樣,有地基,有結構,有鋼筋,有水泥,有耐火磚,材料全面。教育好孩子也是很全面的,不是壹本書就能搞定的。所以我們教育孩子要系統,系統就是我們剛剛做的分類。要有基礎,要有結構,要有裝飾,要多樣全面。這是壹次系統的經典閱讀。
培養壹個人和蓋房子壹樣,需要打地基,做結構,最後裝修。從功能的角度,我們對經典進行了分類:
1.基本範疇:包括三紫晶、錢文子、弟子規,以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類經典都是關於做人的。做人才是基礎,學知識做事是後者。
2、做結構:這是經典。易經,孝經,詩經,道德經,金剛經,黃帝內經等。
3.裝飾類:先秦詩詞、唐詩、宋詞、古文、史記、史書、資治通鑒。
這麽多經典,應該先從哪三部開始?
第壹條思路就是學習這些經典,《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孝經,都是經典。
第二條主線是學《正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範疇也在中間。
第三條主線是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成語接龍+詩歌啟蒙+文學啟蒙,有裝飾性,比較基礎。
三條線,用經典的話來說:經典+經典+其他;難度方面,難度+中等+容易;以建築為例:鋼筋+水泥+其他;吃的方面:是菜+飯+湯;吃飯工具方面:是碗+筷子+勺子。
我們不需要高深的理論來從生活中尋求智慧。道在生活,生活總是充滿智慧。但是,我們很多人卻走得很遠,向很多大師求教,尋找永遠無法實行的教育方法。
這三條線索可以在兩年內學得非常紮實。如果擔心時間不夠,可以學三年,第三年再鞏固,這樣可以學的很好。這是壹個系統的教育計劃,假設沒有這個計劃,我們可能十年都學不到這麽多。
(本文大部分內容和觀點摘自心靈教育經典賴的《大壹教育——關於兒童教育的百萬演講》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