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開平碉樓的歷史和趣聞

開平碉樓的歷史和趣聞

歷史沿革及軼事:自明朝(1368-1644)以來,位於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的開平,是壹塊“四無”之地,土匪橫行,社會治安混亂,河流眾多。每逢臺風暴雨,洪水頻發,當地人被迫在村裏建碉堡。

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蕩,土匪經常騷擾百姓。六安公第四子關子瑞為了保護村民的安全,在井頭李村修建了瑞雲樓。這個建築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個功能。當洪水爆發或小偷騷擾時,井頭李村和相鄰的三門李村的村民會去瑞雲樓避難。

1884,潭江被淹,附近多處房屋被淹。開平赤坎三門裏村民因為及時登上瞭望塔,全部生還。

1912年,司徒為防賊而建南樓。7層建築高19米,占地29平方米。它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都有長方形的炮眼,第六層是了望臺,有機槍和探照燈。

民國十壹年(1922),赤坎壹帶多匪搶劫開平中學時,被營村碉樓探照燈照著,四個鄉團及時攔截,攔截校長和學生17人。

這件事在全縣引起轟動,華僑聽到消息也很驚訝。他們覺得瞭望塔起到了防止盜匪的作用。於是,他們節衣縮食,請人在東道國設計瞭望塔的藍圖,帶回家鄉建造,並向家鄉匯款建造瞭望塔。

擴展數據:

歷史演變: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以前水利年久失修,每次臺風暴雨,總有被淹之憂。此外,所轄領土原是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的邊遠邊境,歷來以“四顧”著稱,社會秩序混亂。

因此,在清朝初期,村民們建造了了望塔,以防止洪水和土匪。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更加腐朽,開平人因生計所迫,開始大量出國謀生。

經過壹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壹些行業逐漸發展起來。到了民國時期,戰爭更加頻繁,土匪特別猖獗。由於山水交融,開平水陸交通便利,同時海外華僑和歸僑的生活相對舒適,所以土匪集中在開平壹帶作案。

當時,張韶、朱冰、胡楠、侯萬、譚欽、吳進法、張展和黃寶是縣裏的大土匪。他們到處掠奪,造成了無數的悲劇。據粗略統計,從1912年到1930年,開平發生搶劫案約71起,殺死100余人,捕獲牛210余頭,掠奪其他財物不計其數。當時的縣城滄城三次被攻陷,連縣令朱也被俘。

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起金銀,四處躲藏,常常是夜出幾驚,徹夜難眠。華僑回國,往往不敢呆在家裏,而是去集鎮或親戚家,並經常更換住宿地點,否則會有家破人亡的危險。

百度百科-開平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