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石鍋魚之所以叫石鍋魚,是因為它長年生活在廬山泉水和瀑布中,在泉水和瀑布流過的巖石縫隙中築巢。
櫛鰕虎魚屬於鱸形目、鰕虎魚科、鰕虎魚亞科和鰕虎魚科。俗稱:廬山石鍋魚(江西九江縣)、春魚(湖北陽新縣)、麥魚(安徽東至縣市)、秦魚(安徽涇縣),原名“沙英”。英文名:Barcheek goby。身體細長,前圓後平,頭扁平。吻長,嘴又寬又大,嘴唇很厚,上下頜有壹排排毛茸茸的細牙。前鰓蓋的肌肉很發達。頭部有鱗,胸腹部裸露無鱗。兩個背鰭不相連,前背鰭由硬刺組成,後背鰭全是軟鰭。腹鰭在胸部合並成吸盤狀。幼魚的體色略白,長到3厘米左右,開始出現色素。成魚體色深灰,背部有四條寬闊的黑色分叉斑,蔓延成側面不規則的黑點。草魚喜歡生活在沙質土壤、礫石、清水、富氧的池塘、湖泊、小河、小溪的淺水區。它們通常分散生活在石縫中,以有力的吸盤狀腹鰭緊貼石壁,只有在覓食時才從石縫中走出。成魚喜歡邊吹邊跳,有時躍出水面,有時從壹塊石頭跳到另壹塊石頭上。蝦虎魚在壹個冬天達到性成熟。每年4-5月,親魚開始集群,雌雄魚嬉戲追逐,進行繁殖活動。雌魚用鰭翻動沙子,在沙坑裏產卵。1-2 cm的幼魚喜歡逆流而遊。每當暴雨和山洪落下後的兩三天內水溫升至22℃以上,且洪水漲勢陡轉晴,流速加快時,便於幼魚白天從湖中湧入河中,與河中幼魚聚集,沿河兩岸向上遊奮進,不斷吞食山澗沖下的水生昆蟲和浮遊生物。晚上,它們沈入水底,用吸盤吸附在沙礫上或躲在石頭的縫隙裏休息。超過4厘米的成魚不太可能成群遊回來。雖然很小,但櫛鰕虎魚非常貪婪和兇猛。它們經常攻擊體型較小的底棲魚,或者用胸鰭挖掘、攪動底部沈積物,尋找底棲無脊椎動物進行吞食。草魚廣泛分布於長江至珠江的各種水系,但僅在長江中下遊才構成漁業。具有商業價值的蝦虎魚是指體長1-2厘米的幼魚。江西省九江縣沙河,位於廬山腳下。因其形狀特殊,味道鮮美,風味獨特,與廬山齊名,故名“廬山石鍋魚”。湖北省陽新縣富水河的雞冠魚被稱為“春魚”,因為它的捕魚季節在春末夏初,正是百花盛開的時候。安徽省東至縣的張西地區被稱為“麥魚”,因為它是在小麥收獲季節捕撈的,看起來像小麥。安徽涇縣傳說:遠在晉代,壹位名叫“秦高”的隱士來到奇形怪狀的獅子洞煉丹。丹渣被扔到小溪裏,變成了壹條“虎頭蛇尾”的魚。從那以後,每到午夜,流水中就會響起叮叮當當的琴聲。後來,人們把這條小溪命名為“西秦”,小溪裏的小魚也被命名為“秦魚”。自古以來,石鍋魚、春魚、麥飯魚、豎琴魚都被列為貢品,所以也統稱為“貢魚”。石鍋魚,除了鮮食,都是作為商品的幹貨。通常的制作方法是:將魚洗凈晾幹後,放入鍋中,用文火曬幹,用少許食用油煸炒,至金黃色時取出,再曬壹天,裝袋上市。每5斤鮮魚可以加工成1斤幹魚。魚幹的烹飪方法多為炒雞蛋、蒸雞蛋、煮湯或用香油、醬油略煮做涼菜,壹直被視為餐桌上的美味。在安徽西秦,它也是不可多得的飲茶珍品。每年清明節前後,當地人將捕獲的小魚用鹽、開水(配以茴香、茶葉、糖)煮熟,用炭火烘幹,制成魚幹,至今仍保持著栩栩如生的狀態:嘴微張,眼圓,鰭突扭曲。用豎琴魚泡茶,就像壹條鮮魚在杯中遊動,入口清香醇厚,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