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固執,大學四年的學費都要自己養活;我高考進了醫學院,父母偷了我的誌願,畢業後只能留在本地當護士;我在姑姑家被父親寄養,被叔叔性騷擾;為了生二胎,父親從小就把她登記為小區裏的瘸子...
阿姨:在紅場邊上買的。當時工廠倒閉了。我想去俄國和夏傑做生意。剛到莫斯科,就接到妳奶奶的電話,說妳爸媽剛生了個女兒,讓我回家幫忙處理。我不想回去。她說妳是我妹妹,但是最後生意沒做成,我就帶了幾個娃娃回來。
其實上面的回答真的對應了安然的那句“我沒力氣了”。姑姑試圖安慰安然。安然的弱點在於弟弟的出現給她計劃好的生活帶來的突然改變。她不生氣的是她20多年的辛苦。
所以,我姑姑試圖用自己的故事來幫助安然。她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她為自己做了選擇。我姑姑的故事沒有什麽啟發性和方向性,只講了安然自己的故事。
大媽:十八歲,我考上了西師大俄語系。當時妳爸爸考上了中專,家裏只有壹個。妳奶奶說“我急著兒子來,妳就別想了”;我當時6歲。半夜被蚊子吵醒,發現妳奶奶在切西瓜給妳爸爸吃。她催促妳父親快點吃,這樣妳姐姐就不會看見我了。妳看,我是我妹妹。我從生下來就是這樣,壹直都是這樣。
很多人會說我姑姑是在指責她的不幸,其實不是。對於剛剛失去哥哥的妹妹,她在回憶,在緬懷。就算她覺得不公平,這壹刻也不算什麽。她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安龍兒已經被困在“童年的不公平”中20多年了,姨媽知道她此刻的目的是喚起* *的感情,讓安龍兒知道自己並不“孤獨”。最後壹句“我是姐姐,我從生下來就是,壹直都是這樣”是對我命運最好的解釋,也是她姐姐的命,她有*。
她勸侄女要安全,壹定要負起責任。“姐姐就是姐姐”,那個“道德綁架”也很耳熟——中國家庭的女性都會有這樣的特點,她們會犧牲自己,希望下壹代女性繼續犧牲;但是,註定了“大媽”這樣的女人會有非凡的人生境界——當她向安然講述自己年輕時的“自己”時,是發光的,感動了安然。
讓安然感動的不是她的犧牲讓安然感動,而是她的姑姑暗示,雖然妳的父母沒能給妳幸福,但妳可以改變妳哥哥的壹生。舅媽不可能壹輩子成全自己,而是支持自己成全自己。所有的決定都取決於妳的心。
因為她受到了傷害,而這種傷害源於父母對弟弟的執念;因為她已經從荊棘中走了出來,學會了堅強和冷血,不靠父母的愛;因為她是壹個獨立的學生,所以走上了與姑姑人生相反的命運之路。
但最終,安然還是因為愛弟弟安子恒,選擇了和姑姑“相似”的生活——她不是被道德綁架,而是為了情感。因為安子恒的存在必然會成為安然人生的意義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