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關言論在網上引起熱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住房面積增加了19倍。但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們的人均居住面積還沒有日本多,與我們的住房相比,還不夠。”
這個我不同意。我們國家人均城鎮住房面積可能比較低。畢竟房價太貴,很多人買不起。但是人均住房面積肯定是夠的,而且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家,在世界上也能排得上號。
這不是我個人發明的,相關權威機構之前也發表過研究成果。《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顯示,“中國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1.76平方米,每戶平均居住面積達到11.18平方米。中國城鎮家庭人均居住面積36.52平方米。”
目前世界上家庭人均居住面積最高的是美國,為67平方米,其次是意大利的43平方米,而中國以42平方米排名第三,在東南亞首屈壹指。
我也引用這個數據來支持我的觀點,但同時我也想說,這個調研報告用的是人均住房面積的數據,並不能具體說明我們個人的住房情況。
因為根據我的了解和認識,很多富豪都有幾套房甚至莊園。他們的住房面積會增加我們的平均,讓人覺得我們普通人也有足夠的住房空間。
比如我家的壹個親戚,家裏是做生意的,比較有錢。我在我們小縣城買了兩套房子,壹套在市裏,兩套在省城。他家只有三口人,他,他老婆,他孩子。算下來,每人平均住房面積200平方米。
比如我家鄰居,壹家六口人(夫妻兩個孩子兩個長輩)住在壹個只有60平米的套間裏,這個地方是租的。我不知道他們的人均住房面積應該按照人均0還是10來計算,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沒有達到我國的平均水平。
我們整體住房面積肯定是夠的,但對個人來說可能不夠。而且還有壹種情況,很多在城市工作的人,在工作單位沒有住房,只有在老家有住的地方。這個群體不是不想在城市“安家”,而是在城市買不起房。
像我們這種出身普通家庭,各方面工作都很普通的“農民工”,很難在大城市有自己的“容身之所”。只能努力賺錢攢錢,然後在老家的小縣城買套房子,或者在家裏蓋個“樓”。
目前受疫情、國際戰爭危機等多種因素影響,市場十分低迷,經濟進壹步下滑。不排除專家這麽說是為了刺激房地產行業復蘇,但我覺得目前大家都不會賺錢,也不會買房。
很多時候,我們被平均了,但可悲的是,我們永遠達不到那個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