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閎壹到長安,就忙著訂東西,立棺材,缺刻本,為的是把二十八宿從四個方向追得彼此遠離,最後,他決定到了新月,看離弦。在實測天文數據和理論計算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改變歷法的計劃。與此同時,其他20多個民間天文學家和官方天文學家各有打算,相持不下。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形成了18種不同的歷法。所以大家都是看新星,看日,看月,計算就更重要了。仔細對比,落霞紅和鄧萍的歷法是最密的,日月為墻,五星為弦,比其他17派好太多了。因此,它們在元豐七年(公元前65,438+004年)被采用並頒布,新歷法更名為早期元年,稱之為太初歷。太初歷法投入使用後,遭到了包括司馬遷在內的官方天文學家的反對,張守望甚至提出要改回古代的陰歷。不過孰優孰劣還是要看實測。因此,朝廷組織了為期三年的天文觀測,同時考察了歷法和古代六大歷法(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的資料。結果表明,太初歷法更適用於天象。從那時起,太初歷法就站穩了腳跟,並壹直使用了近200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84年)。漢武帝為了表彰落下閎的功績,特地封他為侍郎,但落下閎不肯接受他的辭呈,鄧萍被任命為太史丞。太初歷法有後世歷法的主要元素,如二十四節氣、朔會、閏法、五星、月食周期等。這是中國第壹部完整的歷法。
太初歷采用夏征(以銀月為年初),與春種秋收、夏忙冬閑的農業節奏合拍;太初歷規定沒有中氣(24節氣位於奇數,即冬季至日、嚴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季至日、大暑、秋分、初霜、小雪)的月份為閏月,比以前的歲末閏法更合理。太初歷法使用的日食周期和五星會合周期是比較精確的,其28夜的赤道距離(赤緯)已經使用了800多年,直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被壹行復測值所取代。為了制作歷法,羅還自己制作了天文儀器。他制作的觀測儀器,即渾儀(又名渾天、渾天),由赤道環和其他幾個環組成,同心排列,直徑8英尺。有的環是固定的,有的可以轉動,還附了壹個偷窺官觀察。據文獻記載,羅還制作了天文顯示儀器,即渾象(又名渾天),在地球上把天空分為東方和西方,昏星不僅分完整,而且驗證無誤。正如近代天文學史家朱文心所說:自漢代起,與渾儀同,儀象之力確立。看來落霞紅開發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天儀和天文演示儀器渾天儀兩種類型,而且基本都達到了壹定的規模。後來的天文歷法家宋佳、張衡等引進了落下閎,並在落下閎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發展。羅在天文學特別是渾天學方面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溫馨提示:感謝您的支持。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需要可以咨詢更多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