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下,對整個供應鏈(從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進行綜合管理,如從采購、物料管理、生產、分銷、營銷到消費者的整個供應鏈的貨流、信息流、資金流,使物流和庫存成本最小化。
供應鏈管理是指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協調、運作、控制和優化的各種活動和過程。其目標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以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和正確的狀態交付客戶需要的正確產品,並實現最佳的總成本。
擴展數據:
供應鏈管理是指優化供應鏈運作,用最少的成本,使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客戶,MBA、EMBA等管理教育都會包含企業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七大原則:根據客戶要求的服務特點劃分客戶群;根據客戶需求和企業的盈利能力,設計企業的物流網絡;傾聽市場需求信息,設計更貼近客戶的產品;時間延遲;戰略性地確定貨源和采購,與供應商建立雙贏的合作策略;建立整個供應鏈領域的信息系統;建立整個供應鏈的績效考核標準。
具體目標
(1)服務。物流系統直接鏈接生產和再生產,生產和消費,所以需要強服務。這種服務的特點是它的從屬性質。要以用戶為中心,樹立“用戶至上”的理念,不壹定要以利潤為中心。物流業采取的是送貨配送的形式,是服務的體現。在技術上,“準時制供應模式”也是其服務的表現。
(2)快速及時。時效性是服務的延伸,是用戶的要求,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整個社會再生產的循環依賴於每壹個環節,社會的不斷進步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物質流通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社會再生產周期越短,社會進步越快。
快速及時是物流的既定目標,這壹特征是現代經濟環境下物流活動的本質特征。直接物流、聯運、高速公路等物流領域采用的技術和設施就是這壹目標的體現。
(3)節約。儲蓄是經濟領域的壹個重要規律。在物流領域,除了節約流通時間,由於流通過程消耗很大,基本不增加或提高商品的使用價值,依靠節約減少投入是提高相對產出的重要手段。作為“第三利潤源”,物流過程主要依靠節約。
為了實現這壹目標,我們可以通過推廣集約型方法提高物流能力,采取各種節約、省力、降耗的措施。
(4)規模優化。以物流規模作為物流系統的目標,就是追求規模效益。生產領域的規模化生產早已被社會認可。物流領域也有規模經濟,但由於物流行業的穩定性比生產系統差,很難形成標準的規模模型。
在物流領域,以分散或集中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統,研究物流集約化程度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規模效益。
(5)庫存調整。庫存調控是時效性的延伸,是物流行業本身的要求,涉及到物流的利益。物流通過自身的庫存,起到保證千千萬萬生產企業和消費者需求的作用,從而創造良好的社會外部環境。
同時,物流是國家資源配置的壹部分,體系的建立必須考慮國家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需要。在物流領域,庫存模式、庫存數量、庫存結構和庫存分配的正確確定都是庫存調整的具體問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