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平均深度約為3.7公裏(2.3英裏)。從壹般深度為100 ~ 200米的大陸架斜坡開始,大陸坡被還原為廣闊的深海平原。
大約75%的海底深度在3到6公裏之間,只有大約1%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狹窄的海溝中,大部分與太平洋島弧有關。目前最深的水是馬裏亞納海溝11.034米。
2、海洋的特征
海洋的許多重要特征是由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決定的,此外,壓力決定了海水的密度。海水的熱量主要來源於其表面吸收的太陽能,隨著緯度的不同,表面的水溫會有明顯的差異。
然而,表層溫度的分布明顯地受到表層洋流的熱傳導以及上升流等其他區域性特征的影響。浩瀚海洋的溫度從-1℃到28℃ (30 ~ 82 ℉)不等。
在熱帶和溫帶緯度地區,海洋海水溫度下降最明顯的是溫躍層(海水充分混合的表層以下,深度約100米)。水深超過1 km後水溫變化緩慢,趨於2℃以下的底層水溫。
3、海洋中的物質
海水中含有各種溶解的無機物、有機物、氣體和有機物。除上述溶解成分外,還含有懸浮顆粒物(如浮遊生物)。除了水,最豐富的無機成分是氯化物、鈉、硫酸鹽、鎂、鈣、鉀和碳酸氫鹽。
與許多微量物質不同,這些主要成分的濃度不同,但幾乎與鹽度成固定比例。海洋海水呈微堿性,pH值接近8。地球化學家認為,盡管物質不斷增加和減少,但至少在過去的6億年裏,海水的主要成分特征基本保持不變。
擴展數據:
其實海是地球歷史上第壹次火山爆發時水汽太多形成的,然後下了幾千年的大雨,匯入大海。
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壹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來。它們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在運動的過程中,它們相互碰撞,壹些團塊相互結合,由小到大,逐漸成為最初的地球。
星雲團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內部放射性元素發生簡並,使原始地球不斷受熱升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下的物質,包括鐵和鎳,開始融化。在重力的作用下,重量下沈並趨於集中在地心,形成地核;較輕的漂浮起來,形成地殼和地幔。
在高溫下,裏面的水蒸發,隨氣體沖出,飛升到空中。但由於地心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會繞著地球轉,變成壹圈氣和水。
在冷卻凝結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地殼不斷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此變得凹凸不平,有時被壓碎,形成地震和火山爆發,噴出巖漿和熱氣。剛開始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後來逐漸減少,趨於穩定。這種輕重物質的劃分導致了大動蕩和重組,大約在45億年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