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對聯是明代林東黨領袖顧憲成所寫。是東林書院門前的對聯。顧憲成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後,他經常評論國家大事。後來人們用它來倡導“救國不忘讀書”,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第壹部結合了讀書聲和風雨聲,既有詩意又有意味,第二部有治國平天下之誌。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極其工整,尤其是和單詞連用的時候,比如書聲。
白話文釋義:Part One指在山中僻靜處苦讀,風聲雨聲讀書聲不斷傳入耳中。強調要有壹個良好的讀書學習環境。第二副對聯說,家事,國家大事,甚至天下大事都要關心。這說明學習的人要多為別人著想。憂國憂民,為民做大事。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元年,即11111。這裏是著名學者、程顥和程頤的弟弟師洋長期講學的地方。以後浪費。明萬歷三十二年,顧憲成等學者恢復了這座自宋代就已建立的書院,並聚集於此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了全國學者的普遍響應,壹時名聲大噪。
他們諷刺國家大事,評判人物,指出過去的弊端,求新求變;崇尚天下誌,身體力行,反對空談,脫離實際。因此,當朝野為之動容時,國內壹些學者和官員仰慕何英,聞訊後,都以林東為家。學校不堪其擾,壹時間前所未有,成為江南人文薈萃的大區會,討論國家大事的主要輿論中心。
當時林東人民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政治分歧的發展演變形成了明末激烈的黨爭局面。反對派壹般稱林東學院為“林東黨”,因為它舉辦講座,政府和公眾中與它有關系或支持同情講座的人。
林東黨員公開批判朝政,觸動了熙宗執政時的專制宦官魏忠賢、魏忠賢,編造了《林東要點錄》等文書上報朝廷,抨擊林東黨。1625年(天啟五年),明熹宗上書,燒毀國子監院。
次年,東林書院被拆除。林東黨員也被擊中,許多著名的林東黨員,如楊煉和左光鬥被殺害。1627年(天啟七年),崇禎皇帝登基,魏忠賢被流放到南直隸鳳陽府,使林東黨的其余部分免遭魏忠賢的攻擊。1629年(崇禎二年),崇禎皇帝下令恢復林東黨員名譽,下令恢復東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