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他的壹個學生的回憶(/New/PublicForum/Content.asp?書籍和雜誌。idArticle = 44288):
大四的時候範偉剛老師教我們《宋代文學》和選修課《樂府學》。他是我在母校最尊敬的學者,不僅因為他是先生和夏先生的弟子,更因為他的創始人和嚴謹紮實的治學功底。談及湖南師範大學的學生批評他,珍妮滿腹牢騷,範老師則壹笑置之,掉以輕心。壹本書他可以堅持改三十年。晚年,他寫的文章不多。在朱門的《糟酒肉》裏看到壹篇關於“臭”的讀音的論文,還有壹篇關於韓愈的史論和筆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價值的論文。它嚴謹的研究和豐富的人才讓我驚嘆。我知道,他們那壹代的老學者,壹輩子只能寫幾篇有分量的論文,窮得壹塌糊塗。他學習知識,註釋古籍。最好的例子,可以看謝國楨先生的《答範偉剛同誌談關文集唐詩》。在這裏,妳還可以看到老壹輩學者對年輕壹代青年學生的幫助,感受到那個時代濃厚的學術氛圍。
清初研究辛棄疾詩歌的範老師偶然接觸到選編的《二唐詩》。他認為這是學習和欣賞唐詩的好讀物,打算校訂出版。因為範老師當時在湖南師範大學被批判為“右派”,就去圖書館工作了。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的《二安碩唐詩》壹書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且手頭缺乏有關該書的資料。於是範老師寫信給研究宋史的學長鄧光明先生,請求幫助。出於熱情,鄧先生向範先生推薦了謝國楨先生,他在中國歷史研究所第三研究所工作,研究明清史。
謝老師也熱心幫忙,署名“於3月1963在光明日報發表給範老師的壹封信。當時文章的標題是《答範偉剛同誌在安寺談唐詩》。
範先生經過校對,經歷了各種運動和文革,所以當時沒有條件出版這本書。直到1990才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時,謝先生已重返道山多年。範老師回憶起這件事,總是熱淚盈眶,感慨萬千。他說謝先生是壹個很有學問的人。
我的大學畢業論文本來是針對現代文學中的魯迅的,最後因為老師要指導港臺文學和通俗文學,不得不改了。最後想到範老師在上《宋代文學》時提到的“陸遊的夢詩”,從而確定了方向,老師作為論文導師。此時,範先生已經72歲退休在家。為了幫我寫論文,他還借給我堯堯的《中世紀文學史》。深深感謝周老師和範老師。
範老師現在八十多了,程老師七十多了。祝他們長命百歲,平安幸福。
1997在我遇到人生最大挫折的時候,是範老師提醒我記住他的畢業寄語:“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我壹直把它作為我生活和工作中的座右銘,並銘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