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玉皇閣,正殿三層,兩側鐘鼓樓兩層。正殿高約13米。第壹層是三官殿,第二層是西王母殿,第三層是宣穹高的大佛殿。
清鹹豐七年(1857)正月十五,道士不小心燒香燒紙,三層樓殿被火燒毀,是大玉帝。
皇帝銅像的壹條腿也被火熔化了。後來當時的方丈張元熙外出化緣,集資修繕。修復工程基本保持了原建築的風格。與同時期的同類建築相比,修復後的玉皇閣在藝術造型上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然而,時過境遷,很難完全恢復舊制度。
玉皇閣修復後,廟前立了碑。石碑高1.5米,頭上雕有兩條戲珠龍,中間雕有壹個南極仙女,兩側雕有八仙,碑上刻有“重修玉皇閣”字樣。碑文開篇寫道:“蓋古天下易,尤其舊,而創新難。要想創造壹個新的尚義,創新棄舊特別難,尤其是舊的創新讓舊的走。這個原因很正常。”背面題寫的立碑時間為:“清鹹豐年為耿,孟東嶽月為”。從碑文來看,後人很清楚,照原樣修復這壹重建並不容易,所以模仿而改。
修復後,黃愚館的布局和建築基本遵循明代的舊制度,主要建築呈之字形排列。中間是大殿,兩邊是鐘鼓。正殿外部仍為三層檐,內部結構改為兩層,並采用所謂“三明兩暗”的做法,省略了原有的兩層西天王母殿。第壹層仍是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殿,也是古代堯、舜、禹皇帝的地方。老亭子的兩邊是四尊站立的神的雕像。東面是瘟神呂嶽,綠袍綠臉,手持短柄狼牙棒,第壹個是和尚文仲普,黃袍黃臉,持劍倚天。西站廳是趙公明黑虎靈官,褐袍褐臉,手持七把鋼鞭;下壹個頭領是的高徒,武吉將軍,白袍白臉,雙手白凈。寺廟高大寬敞,神像的樣子令人望而生畏,令人肅然起敬。三官殿兩側繪有壁畫。
三官殿東西兩側有木樓梯,沿著12的樓梯可以到達二樓的正殿。正殿供奉玉帝和佛祖,兩側立有托塔、李王和太白金星。正殿兩側是兩層鐘鼓樓。左鐘右鼓,鐘鼓齊全,掛在樓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