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翻身農奴唱歌,大家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很高。有的黨員幹部帶頭壹周工作六天,加班加點毫無怨言。大家跟黨走,自然形成了最初的六天工作制。
由於壹周只有壹天休息,上班族在周日堆積家務——換煤氣、洗衣服、購物等。,所以當時流行壹句話:“戰鬥星期天,疲憊星期壹”。
第壹個想打破這種局面的人是胡平同誌,他是當時的國家科委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胡平從1979開始在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因為工作關系,他經常出國。他發現歐美很多發達國家,甚至壹些不發達國家,壹周只工作五天,聯合國壹周工作四天半,每天八小時。
他驚訝地發現,世界上有超過65,438+000個國家練習第五天,包括世界上44個最貧窮國家中的28個。
於是,在1986,他問:工作時間能不能縮短?
當時支持和反對的都有。支持意見不用多說,與世界接軌;反對的理由是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正處於生產效率低下的時期,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七天也幹不完,還有五天!
既然有區別,那就先研究壹下。於是1986在5月正式成立。課題組在全國進行了抽樣調查,並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此外,還對十幾個城市進行了案例分析,並開展了社會意向調查。
1988年,調查組向領導提交了調查研究的1份總體報告和21份分報告。該報告全面、準確地論證了在中國實施第五天的可行性。
調查組提出的幾個理由值得關註:
第壹,雖然我壹周工作六天,但實際上只有40%~60%的時間開始工作。我為什麽不在其他時間工作?因為要麽工作完成了妳在那裏等著,要麽原材料沒有了妳就不能開工...其實相對於工廠的工作量,員工的工作時間是相當富余的——回家還不如在工廠裏花水電。
第二,周六放假可以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對旅遊業、服務業、娛樂業都有好處。畢竟人有空就花錢,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第三,民調顯示,在“每周增加壹天工資”和“不增加工資增加壹天休息”之間,超過80%的人選擇了後者。可見,實施第五天是民心所向!
1988,報告上報國務院後,國務院很感興趣,印象很深,準備擇日批復。但1989因國內外形勢變化暫時被壓制。
1994,第五天終於迎來了它的不完整版本。
為什麽是“不完整版”?因為每兩周才發生壹次,持續五天。
1994年2月3日《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第三條規定:“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4小時。”這就是每周的大小休(單雙休)。
6月1995+10月1生效的《勞動法》也印證了這壹點。立法者認為,人們可能不適應壹下子從六天變成五天。先來個75.5天的過渡期,避免幸福來得太突然。
3月25日1995《國務院關於修改〈決定〉的建議》將第三條的規定修改為:“勞動者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
自此,第五天正式成立。